
我自认不是粗心人,或者还有些过于认真,到了叫真程度,说婆婆妈妈都不为过。但前天一件事告诉我:认真没有“过头儿”,只有细心再细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前天上午,我正转悠值班点,领导安排一件事,并要求向兄弟县市一位领导通报情况。打电话没联系上,就发短信,看过几遍,应该能说明白,就没再放心上。
今天晚上出去散步,正遇那位兄弟领导自驾回家,赶紧过去打招呼,说到那条勾通的短信,他说正想找我问清楚,里面的意思他没看懂,还找了那条短信让我看。
我的短信:兄弟好,刚才鄂书记打电话说,陈书记信访批示件把费归到德城区,让你替我们担了一回事儿,抱歉,谢谢!你忙没接电话,我把领导意思说给兄弟了啊!
就这短信,我感觉心里明白,却给人家“天书”般意境,逼得四处询问,看陈书记到底批还是没批这信访件,批了又是咋批的,不然不好落实,又不好意思问我们。
与这兄弟领导一照面,他上来一句:是不是喝醉了发的短信?简直把我说懵了。尽管长时间共事,可我们从不开玩笑,偶尔说笑也极有分寸,怎么会醉后发短信?
仔细研究短信,问题出在一个字上:费。我以为陈书记批示件他看了,结果当时他还没来得及看,却对“费”很敏感,以为是“费用”,其实是“费姓非访人”。
“费”字前面,我省了“非访人”仨字,就把事情搞懵了,不知什么方向、什么来头,也不知症结何在。看似一字之误,其实还是粗心,再细心读几遍可能就能避免!
除此,还有两条教训。第一,能见面交流,别打电话说;第二,能打电话说,别发短信或微信讲。这也是不吃一堑难长一智的“长进”。
2016-07-23 23:48:56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