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报国寺之后,潘家园也将搬迁,这消息引发热议,是北京当下不小的话题之一。
我很早就知道潘家园,但没去过。包括我负责招商期间,五年上百次进京,就没舍得抽时间去看看。所以说,咱对得住良心,也对得住工资,就差没成焦裕禄了。
报国寺、潘家园搬迁,按说不该成为热点,帝都规划的大方向早就决定了这一结局,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儿而已。但从这件事儿上,我们至少该总结出一二经验或教训才对。
不说别人,这几天一有时间我就琢磨“马教授的店”。突然觉得很可怕,觉得报国寺、潘家园的今天,或许就是“马教授的店”的明天,所以得有所警戒和改善了。
第一,报国寺、潘家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地摊儿”式经营,从形式,到货色,概莫能外。“马教授的店”是“地摊儿”吗?这让我很害怕!
第二,“地摊儿”式经营不是罪过,再著名的店家也有白手起家经历,问题是得知道提升,不能老“地摊儿”。“马教授的店”没放松过提升,但效果怎样?
第三,“互联网+”风行天下,一个“+”能高枕无忧?神话潘家园被搬迁,谁想到过?但它经营的每一步都没离开过这宿命!这宿命会降临到“马教授的店”吗?
所以我想,“马教授的店”要持续红火,要成为“百年老店”,当务之急就是要摆脱“地摊儿”式,作品品质要提升,经营模式要改进,日新日日新才行。
2016-06-02 23:46:41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