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开始接触书画,特别喜欢《红梅》《牡丹》大红大紫一类,还有工笔,画得和真的似的,好看。再就是喜欢大尺幅,人家送咱,咱送别人,都要尽可能大些,四尺整纸嫌小,六尺整纸不嫌大。这可能很正常,不管是谁都有过这感觉。
关于热烈的题材,有朋友戏谑,说特像“红烧肉”,回头琢磨,还真有点像。关于大尺幅,“三惜草堂”宝林兄弟说过,才开始买字画,什么也要大的,对联都是大家伙,四尺对子都不多。不是说热烈、巨幅不好,而是太执着,也太形式化了。
批量订件,是我二十几年习惯,少了觉得没意思,也不好跟作者说话。有朋友见我东西多,就从我这里拿些,他们省心,我稍挣几个散碎银子,都好。从我手拿件的朋友喜好不同,就会提些这意见那要求,我再和作者沟通,尽量满足藏家要求。
我和字画的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面向市场的,市场喜欢什么,咱买什么,然后倒出去,挣钱养家;一类是琢磨收藏的,有可能会成气候,价格贵也买点,不急卖,也不靠它挣钱。当然,这些年做市场的一类,最后绝大多数也都成了气候。
经手作品多了,看书看得多了,对书画格调也就有了认识。元旦前,“老瓜”作品到了,按不同藏家喜好,我把作品分了类,赶紧快递上路,大家都等急了。分门别类,是藏家喜好,也是市场要求,得照顾各种口味,多品种买进,别太任性。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老瓜”的冷逸。书家的高境界,是人书俱老,脱尽铅华。画家的高境界,似乎应该是冷逸,火气、燥气、世俗气都没了,笔下全是真性情。2014年“拜师门”里,有几位“大腕儿”丢了冷逸格调,也就泯然众人了。
德州有几位很有天分的藏家,买卖做到全国,已然名满天下。其中有位“迟之”,又号“良公”,年纪不大,老成持重,纷繁闹市中,却老僧入定般琢磨大事儿,不温不火,见识超凡。可见,冷逸是艺术的高格,也是收藏的高格。我喜欢这格调。
2015-01-02 07:33:46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