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罗伏生横空出世,震惊画坛。一些研究者开始发力,一些收藏者也开始发力。一些懵懂者还兀自牢骚着、诅咒着、谩骂着,人家罗伏生已然名满天下、洛阳纸贵、一纸难求。我迷罗伏生,但知其所以然者寡,所以满世界找“大方”,看人家咋评说,咋预期,以免自己“忽悠”时走腔荒板,笑掉人家大板牙!
“半山”娄兄学画画,后来下海,大发之后又玩字画,对艺术的评价有高度,也符和市场规律,我把他关于罗伏生的评论搜集整理出来,自己学,也请伙计们学,学学咱好说话呀。
以下是“半山”娄兄说的话:
第一次见罗伏生的画就深深地被打动!
买画,我在内心里始终有两个坚持:1、不牛逼的不买;2、不喜欢的看不懂的不买。我这人实在,不说违心的话,不说假话,对于喜欢的画家,对于水平高的画家,即使我手里没这个画家的画也要喝彩。手里有几幅画家的画儿,更要扯开嗓子使劲儿吆喝!罗伏生的画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有人说了,罗伏生的画,人画的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的、挂家里能把小孩子吓哭,好在哪里?
说说我的理解:1、便捷的互联网,开放的国门,注定这个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使得国画这个传统也开始吸收和借鉴西方一些精华;2、国画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使得每一位画家都面临如何画的课题;3、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赵无极、傅抱石、黄胄、吴冠中、朱新建等大家大师,都是在探索、思考、借鉴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我认为近几年所谓“新水墨”的称呼,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伪命题。早在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赵无极、傅抱石、黄胄、吴冠中时,这些大家就一直在探索,更近的有朱新建对国画的历史性贡献。所以,并不存在什么“新水墨”这个所谓的新东西。因为国画就是这样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变化的,从变化发展这个意义上说,我对现有那些人的“新水墨”持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观点。但从见到罗伏生画的第一眼,我肯定地说:罗伏生的画才是“真正的新水墨”。新在哪里?新在有选择地借鉴了高更、梵高、罗中立的用色和毕加索的变形,把地方民俗的题材用传统笔墨的用线、传统笔墨的用水表现出来。在李老十的肩膀上走出了新的一步。
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对罗伏生画作的评价是在胡说。呵呵,那让时间来证明吧。
看看高更的用色,看看罗伏生是如何借鉴的。


看看梵高的用色,看看罗伏生是如何借鉴,把地方民俗的题材用传统笔墨的用线、传统笔墨的用水表现出来。


看看罗中立的用色,看看罗伏生是如何借鉴,用传统笔墨的用线、传统笔墨的用水表现出来。


看看毕加索的造形,看看罗伏生把地方民俗的题材怎么用传统笔墨的用线、传统笔墨的用水表现出来。


陕西这片黄土,正因为远离艺术市场主流阵地,才得以幸免地培养出罗伏生这样的人---
我大胆假设一下,罗伏生从今年开始,从此不再伏,已经新生。

2014-09-14 22:10:23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