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聊城读大学的时候,逢星期六或日,几位好友相约,要到古楼附近的电影院看场电影。那时都年轻,看电影,其实就是玩,忙碌一周后,有这么个玩的去处,也很不错。大概读高中留下了毛病,同班李若亮,老爱总结发言,一路喋喋不休,讲主题思想,讲积极意义,讲人物形象,一路到学校,没别人插话的份儿,或者别人也懒得同他争。
今天发帖,是一幅张卫民扇画。画面一位农家女,几竿竹篱,一群鸡子。看这画,已有几十次,每次都有感触,想说,却又不知从哪里说起。正这么恍惚,不觉就想到了大学期间的看电影,想到了李若亮的每次点评。哑然失笑间,我知道为什么喜欢张卫民这扇画了!
外行玩艺术,一般爱“主观”,“好”或“不好”,全由“一己之好”评判,且固执,不撞南墙不死心。这一己之“好”,得看这“一己”的见识、修养、眼界等综合素质,也就没了标准,成了公说婆说。李若亮那么津津有味点评电影,却让我等无语,现在再想,实在是见识不同,他之“好”,与我之“好”,与我们之“好”,风马牛,无法交流。
我喜欢张卫民这张扇画,与我平时的欣赏标准,几乎不搭。就性格而言,我属固执、呆板、认死理一路;但对艺术,我却痴迷写意、浪漫、不按常规出牌的流派。所以,我迷王镛,迷石开,迷于明诠,但凡“流行书风”一路,我都喜欢读,喜欢藏!还有朱新建、程风子、李振坤,他们的画,他们的大写意人物,山水,花鸟,我都喜欢,别人越不喜欢,越骂得狠的东西,我越喜欢,喜欢得发疯!
喜欢张卫民,与喜欢朱新建,喜欢于明诠,完全两个概念。见过很多张卫民,真正打动我的,也就这张扇画。读这张画,我有种感觉,这感觉,让我想家,想家里的亲人,想已经不在了的爷爷奶奶。画面里的女孩子,那么健康,那么开朗,那么勤劳,让我觉得她就是我们家的人。还有那篱笆,那鸡子,甚至那湿润润的背景,也是那么亲,那么近,让我嗅得到家乡的气息。
突然想到,“百花齐放”的提法,实在就是为了迎合人们千差万别的“一己之好”。世间有那么多的画家,那么多的流派,无论人们咋夸咋骂,都能过得不错,道理就在这里。假如画家都成了朱新建,书家都成了于明诠,那问题也就大了。
2010-8-11 11:39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