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想哪儿说哪儿---还得善于表达
(2014-04-14 09:34:07)

表达,本就不易,再要求得体,那就更难。
我想表达的“表达”,其实就是“说事儿”,把自己心里想的,“掏”给上司,让上司明白,你是咋想的,又是咋做的,或者准备咋做。
当然,这种“说事儿”,不容易,甚至“很难”。仔细琢磨,人类生活的根本,其实就是一个“说”,也就是“表达”。小时,要吃奶,不“表达”,吃不上。俗话讲,“会哭的孩子,多吃奶”,“哭”,就是“表达”。在母亲眼里,这孩子“哭”了,说明他“饿”。但是,没“哭”的孩子,就不饿?到上学了,就业了,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与领导交流,与同事交流,都是一种“表达”,这“表达”的层次和力度,极有可能决定你生活的“走向”。
我于“表达”,极不擅长。小时,为吃奶而“表达”,几乎没印象,使劲想了很久,竟没有“出彩儿”的时候。长大了,上学了,似乎也乏善可陈。印象中,在需要“表达”,不“表达”就会“吃亏”时,多数时候,我会“退缩”,不“表达”,或“表达不到位”,总是自己吃亏,而别人,也不怎么领情。
读小学时,有一次,公社组织文艺会演,甄老师费了近半月时间,排练了一个小合唱:60多个学生,边唱边变换队形,形成几个变幻着的”六一“图案”,很别致,很齐整,很可拿大奖。不知哪位,临上阵不几天,突然提一馊主意,要我在小合唱之后,再来一段“清唱”:李玉和《提篮叫卖》。我烦,烦透了,却不敢说“不”,愣被老师从小河游泳现场捉回来排练。结果,咱揪心上场,破腔走板,一路嘶嚎毕,把一切都给搞砸了。直到今天,大人们有的还在说,要不是那段“清唱”,咱那节目,绝对第一!
后来上大学,读文科,我的班主任,姓吕,年纪比我大两岁,却就当了我的辅导员。原先,我一直不怎么佩服班主任,到吕当了我的班主任,我就再没佩服过班主任。大概大二的时候,因表现“优秀”,我被同学们推荐为“纳新”对象,成了准“党员”!半年后,这份“殊荣”,却被吕剥夺了,剥夺前,吕好象还谈了我的话,我“同意”了!我真的“同意”了?鬼才相信!但我的“不同意”,却没表达,造成了我“同意”的假象,稀里糊涂就被宵小小吕给耍了。
再后来,我就业,当老师,当秘书,当政府办副主任,主任,路子开始顺,顺得让一些人眼红。但顺的时候,依然不会表达,不善表达,因表达不到位吃的亏,一点不比原来少,甚至更荒唐。1995年春节左右,华人德老师来德州,在广川,我接待三天,然后送先生到淄博。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这次,和以后很多次,但凡有书画家来德州,费尽心机求来的作品,我都送老领导几件,送的理由,却是“明诠送的”!直到今天,明诠依然被老领导挂念,而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我却是地道的“幕后英雄”!这是什么“表达”?为什么要这么表达?不知道!
表达,形式多样,目的,却只有一个: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设计表达的形式,包括,什么时候表达,表达以什么由头切入,切入之后怎么揣摩对方心思,是进一步说下去,还是点到为止,等等。
研究“表达”,我感觉得到里面的玄机。如果你要求“进步”,这“玄机”,你就不能不重视,不能不研究,不能不演练,演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你的“步”,大概就要“进”了!
有句话,是说干和说的,很著名,很正确。说:不看你说的咋样,要看你干得咋样!这话,让只干不说,或只会干不会说的人,提神,痛快!
但既然人们大都喜欢“说”,喜欢“表达”“善表达”的人,那我们还是要把“干”和“说”结合起来,既能干,又能说,干得扎实,说得痛快,岂不更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