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没有经商渊源,往前推十八辈儿也没有。可我似乎在经商了,假如这业余贩卖字画也算经商。什么叫经商?花钱买东西,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卖,为了盈利。仔细想,我买字画较早,先是为了悬挂,但很快就有了买卖欲,而且量很大。今晚无事,摆出老瓜独自赏。突然有一种幸福感,觉得我做书画,还真有点感悟。
和龙吟斋李东海交谈,说到过往一些经历,也说到最近一些见闻。共同认识,六点。不了解不抓;没有量不抓;风险小不抓;大热门不抓;无个性不抓;品行差不抓。见过不少经商“忌”“防”之类文章,好像还有不少这类专著。我学马列,经商那点伎俩不在研究范畴。再者,贩卖字画与经商,也绝对不是一路。个人体会,总结几条,以利今后。
有朋友劝我搞古玩,或者搞古旧字画,他们看不起我专门做当代的所为。我觉得他们还是高看我了,如果他们足够细心,还会发现,即便我做当代,也是做当代有数几个人,并没有多大涵盖。我这人很倔,我看准的,我做,谁拉也拉不回来;我看不准的,我不做,说下大天,我还是不做。字画不是一般商品,不熟悉,不熟知,还是少动手吧!
前几年我喜欢朱新建、魏启后、石开、华人德、丛文俊、于明诠、朱培尔等,看准了,下狠手,哪一位也有几十或上百件吧。去年以来我看好老五、吕三、陈彦舟、清谷、老瓜、徐正濂、尹海龙等,呼啦吧又是霹雳手段,几百上千订件,把不少藏家看呆了。道理其实极其简单,量大好谈价,量大利润大,这一点该是商品经济普遍规律吧?
规避风险是绝对真理。我对书画“风险”,却另有一层认识。原来写过一篇短文,对“超市专卖店”作品雷同谈过看法。为什么会雷同?追风心理,当下有利,再就是求稳心态使然。要么就是玩,只要喜欢,雷同无所谓。假如还求利,求大利,雷同就不行,得另辟蹊径,得敢冒风险。最先做老五、老瓜的几位,没点冒险精神,市场能打得开?
13年去东北开会,沿途说笑,说到书画和书画市场。几位很有心得,家里也有存货,见我了解行情,就问这问那起来。网络书画与世俗书画差别真是巨大,我们行走网络,玩谁?世俗钟情官场,玩谁?有一个特点共通,各有自己“大热门”。除非钱多得花不完,否则不玩或少玩大热门,性价比的考虑之外,还有真伪难辨、赝品太多的考量在。
朱爷火了,大家都在购藏,谁家没有几件朱爷,说话腰杆儿都不直。石开火了,书法平尺两万,国画平尺五万,那些骂石开“死蚯蚓”的朋友,很多也在囤石开了。还有王镛、沃兴华、于明诠等,曾经备受诟病的这批人,如今都一纸难求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艺术家的生命,艺术品的价值,都在“个性”里,不挨骂的艺术家成不了大器!
还有一点,做古代,做当代,都得高度重视作者的品性。据说蔡京、秦桧、高俅、哈迷蚩、张邦昌等人渣儿,写的画的都十分了得,但价格一直不上,作品所见也少。为啥?人臭。谁家有幅大对子,过年要挂了,一看署名,哈迷蚩,算了吧,别糟蹋自己门楣了。现在也是,喜欢谁,买谁,也得拿捏一下此位人品,忒操蛋的主儿,别玩儿!
2014-03-03 13:28:42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