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工作和爱好的关系,经常见一些“名人”,党政界、实业界、艺术界,都有。
见名人见多了,不免就琢磨名人,琢磨他们的言行举止,琢磨他们的人前人后,甚至偶尔坏坏地琢磨他们的隐私。
我见过的名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名”得实在,确实了得,不服不行;一类“名”得尴尬,自吹自擂,牛皮哄哄;一类“名”得突兀,匪夷所思,一头雾水。
名人给人的感觉,来自他的言行举止,或者就叫“作派”。普通人可以平民化,随意一点,性情一点,没那么多也没必要有那么多讲究。名人就不行,否则会有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不管你这名人之“名”怎么来,只要你有了“名人”之“实”,就得注重言行,因为你的言行举止,也就是你的“作派”,对社会有影响,尤其对你身边的人,对崇拜你的人,对你的“追星族”,那影响还真不小。
和艺术界名人交往,大概十年左右,粗略统计,不下几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我一生的偶像。他们的学识、谈吐、操守、艺术,即便多年不见,也如在眼前、耳边,既鲜活,又亲切。
我最早接触的书法名家,是吴振立。有一次,要送先生回家,想送点礼物给他,可又实在想不起该买点什么。吴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你们这里的葱花饼好吃,南京没有,就给我捎点葱花饼吧。在以后的几年里,吴老师几次提到“好吃的葱花饼”,每次提起,都让我心里暖乎乎的。
我最崇拜的书法名家,是华人德。我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源头大概就在这里。第一次见他作品,是在一本叫《游于艺》的书画合集上。之后不久,华老师就来了。受老领导委托,在广川宾馆,我推掉一切应酬,专心陪他三天。这三天,我第一次亲见一流名家挥毫,我惊奇地发现,那些印在书上,让我震惊的精美书作,在华老师笔下汩汩而出,一切的静穆和禅意,就在我的眼前幻化而出。几年后,我要搬新家了,华老师闻讯,特意送我精美六条屏,也让我的敬意,每天都在家中荡漾。
我联系最多的著名书家,
是丛文俊。他的作品,尤其是小篆加长跋大对联,卖相极好,如果我没记错,近200件精品,在我的推荐下,都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了。丛老师曾对我讲:你是个清官(其实我哪算得上官啊),搞点字画,增加点收入,这很好。对你,价格可从优,全国最优!丛老师的话,让我心里惴惴的,象偷了人家钱被当众戳穿了似的。我心里明白,那是丛老师挂念我,希望我过得好。
说了这许多,却忘了说最该说的,因为这篇短文就是因他而起,他就是我的好友---著名书法家于明诠。中午酒后,读他的新著《是与不是之间》,有这样一个场景令我忍俊不禁。省少儿书展约稿,他欣然命笔,书八尺长条:让我们荡起双桨!展会结束,少儿书协送来一纸证书,要聘他作少儿书协的名誉主席,理由是看他写的字和小朋友写的差不多。明诠连忙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
明诠对待少儿书协的聘书,采取了幽而默之的态度,成为一段佳话,一段趣闻。这让我突然想到了“名人”,也突然想到了“名人”该如何作为。于是,吴振立华人德丛文俊于明诠等名人的“好”,便如电影般在心中闪现。在我心目中,他们是真正的名人,因为他们的言行,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有这样的名人在,我们的社会才有层次,才有意思。
2006年,我在网上贴出几件“名家”作品,本是八小时以外消遣,不曾想被北京一位书家看了,竟引来大祸一场。起因非常简单,一,我评了他的字,且用了一个估计他不爱听的“刷”字;二,我报了他的价,当他让他的亲戚冒充买主询价时,我竟把那字报了5000元。其实这有什么呢?“刷”就不好吗?“刷”是人家米芾创出且为他争来千古荣耀的独门绝技;再,5000少吗?百度一搜,比这尺幅大的海了,才标1000多,还基本无人问津。本来我十分尊重的一个人,此事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他过去的所作所为。
当今社会,名人泛滥,因为名人和利益紧密相连,所以,为成名而进行的各种努力,都无可厚非。譬如新闻炒作,拍卖设托,等等,很难避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不管这“名”是如何来的,既然你已经名人了,你就得拿出名人的样子,给这个日益浮躁虚伪功利铜臭的世界以清新和快乐。
2007-10-9 07:24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