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到了。这些年忙,都没正经过一次节。据说国务院有规定,法定节日必须放假。这些年规定很多,大家听了也就听了。但法定节日放假,大家记住了。说归说,工作需要,领导要求,即便知道是该休息的日子,我们也一直这么工作着。盼着能休息,盼着和家人一起过个节,盼着趁假期陪父母游趟灵隐寺---。一系列盼在心里,照常上班儿。
今年中秋,除了放不放假,又多了一项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对过节的要求,更具体,也更严格。而且来查,明的暗的,花样繁多。别的不说,过节了,大家相互送点儿节礼,这要“禁止”?其实这疑问有点多余,文件写的明白,不是不让送,而是严禁“公款---”正在检查抽查暗访的,也不是正常交往和生活,而是“涉公”在办的私事。
这几天,我一直在打理我的私事儿。边打理边琢磨,这多年年节,咱不都是这么打理的?俗话说:年关,过年象过关。在崇尚礼仪的中国,以及东南亚华裔血统较显的地域,年节走动很重要,不走动,意味着断了交往,以后见面,话都不好说,何况有事请托?所以,从上到下制定“严禁”的诸位,绝不会那等绝情,他那“禁止”,是有限度的。
上古圣贤鲧和禹,父子先后领衔治水。当爹的鲧,一味“堵”,越“堵”,事儿越大,最后办事不力,掉了脑袋;儿子禹,比爹高明,“堵”之外,更重“疏”。尽管辛苦,三过家门,都没敢回家喝口水。毕竟治水成功,禅让得位,再想回家,还用请示?我的意思,无论何事,鲧的“堵”,属笨着儿,事倍功半;倒是禹的“疏”,更该重视!
大道理谁都懂,不说了,说点平常过日子的话。譬如中秋节到了,按常理,得走亲串戚。平时忙,顾不得叙旧。节日到了,又是国务院要求必放的假日,再不走走、唠唠、送送,以后怎么见面?所以,从中央到地方,不管要求多么细致,检查多么到位,都没把话说绝。只要你的走、唠、送,没沾“公”的光,走就是了,谁说不行?
再说一点。大禹治水,成功秘诀是“疏”。世风转化,正如大禹治水,“堵”也难奏其效,也得靠“疏”。怎么“疏”?把“严禁”种种,与“倡导”种种有机结合,更容易教化风气、倡导文明。文明过节不送财货,送点金石书画陶冶性情总可以吧?屎壳郎打哈欠---动辄数万、口气太大物件,“严禁”!千元左右,我看完全可以行。但别涉公!
2013-09-14 15:27:27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