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谷”周锋善画高士,笔墨洗练,线质拙朴,迭有妙笔呈现,饶有意趣。吾甚喜之。
这幅《老钟拈花》,已经被广东朋友买走。原本深藏箱底的物件,一时高兴,就挂了出去。心里还琢磨:各人喜好不同,我宝贝着的,别人未必就宝贝。待买家单子递上,数十件作品中,还就包括了这件“我的最爱”!什么也别说了,祝贺人家,也骄傲自己:咱眼力了得啊!
我不会画画,不是所谓“圈内”。作为“圈外”,我有我的欣赏标准。有时我想,不知哪位神仙发明了圈内圈外,这种发明贻害无穷。不仅艺术界如此,只要有圈内圈外之分,任何行当都如此。就说艺术界,这种“圈”,有没有“画地为牢”的意思?何况咱中国又有“当局者迷”的古训。普遍听听看看想想,你管人家圈内圈外干啥?
我注意到一种现象,艺术家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要设法出本作品集,作品集里得有名家序跋,或者还要集合一批评论文章,总之是要告诉大家:人家名家都说好了啊!名家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名家就是人家内心深处的“圈内权威”!权威没错,“权威认定”自然说明一些问题。但“权威”说的“权威话”,不也是说给大家听的吗?
作为书画爱好者,我对作品的解读:技法过关是起码的,然后是意趣,意趣决定艺术品高低。就按一些人习惯说事儿,这些年,“圈内”似乎僵化了,书法如此,绘画也如此。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打”的命题,不赘述。倒是“圈外”风生水起一派生机,“圈外”的、“体制外”的艺术家,凭借“草根”的普世地位,与社会与藏家水乳交融了。
譬如“清谷”周锋《老钟拈花》。钟馗是个传统题材,画钟馗闻名的名家也极多。周锋不但画钟馗,而且最擅画钟馗。一幅幅读周锋的画,不下千幅。他笔下的高士、钟馗,都有一种庄严感,让人敬仰。庄严的同时,周锋又在抒发个人的小情绪:让国人心目中的“神”,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你不觉得拈了花儿的钟馗,更幽默,也更人性吗?
2013-08-28 18:34:53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