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个斋号,叫“镂月裁云轩”,大概是1995年吧,明诠兄帮我起的。很多朋友说这斋号好,很浪漫,也上口。一次闲聊,纪金海副市长狠狠看了我一眼,说这斋号起得好,有些想法?我心里一愣,这斋号确实有些寓意,只是只有我和明诠清楚,纪市长咋能知道?
2005年来超市开网店,需要个店标,请明诠写了两个,一个是“镂月裁云轩”,一个是“竹韵斋”。很有几位书家抱怨“镂月裁云轩”不好写,明诠也有这看法,于是就用了相对趁他心的“竹韵斋”,这是我在超市的第一个店名。“竹韵斋”在超市很响亮,几乎就是个品牌。
2010年,忘了什么原因,突然得改斋号了,尽管万般不舍,不改怕是不行了。于是想了一批,譬如“十万莲花堂”、“松梅草堂”等。十万莲花堂,因为爱人信佛,有一定造诣,就觉得莲花朵朵,万般吉祥了。松梅草堂,意思更浅显,松和梅居住的地方。从吉祥及阔达角度,最后决定用“十万莲花堂”了!
2012年,听从齐总建议,直奔主题,“十万莲花堂”就又变成了“马教授的店”。直到今天,我的店最贴切最贴题的店标,应该就是“马教授的店”。“马教授的店”贴题,一是这店确实是马教授的;二是我费不少劲却只能算是“长工”;三是这店的确有一些特点当得起“教授”的称呼。
不管什么原因,也不管是否愿意,反正我有了一系列斋号:镂月裁云轩、竹韵斋、十万莲花堂、松梅草堂、马教授的店。历史上的书画家,好像石涛和我类似,斋号别号一大堆,不仔细考证经常会闹笑话。石涛所处的时代,难道也有那么多“事儿妈”?要不老石干嘛“余则成”似地鬼鬼祟祟?
不知什么时候,超市开始时兴写或画斋号,我记忆中的名家斋号制作就有金心明、章耀、孙伯翔、张旭光、刘文华、石开、刘彦湖、于明诠、徐正濂、鲍贤伦、老五、陈彦舟等等。这些题写斋号活动,老五、陈彦舟竟然采取了跟帖免费书写模式,这让我这斋号多的藏家大呼过瘾,免却多少心思和话语?
斋号多了,怎么用?有一个窍门。譬如我,五个斋号,一一在超市注册认证,这就避免了重名带来的麻烦。我的“十万莲花堂”使用以后,超市竟又冒出一位“十万莲花”,我赶紧与那朋友联系,愿意高价买回这名字。那朋友拒绝了,他说他不缺钱,不卖自己名号。但自此以后,“十万莲花”再没出现。谢谢了。
斋号多了,在自己的拍卖贴,或自己的专卖店,可以以不同身份跟帖,能给人以“火”的感觉。但注意一点,别自己给自己“当托儿”。这种自己跟帖的玩法儿,其实很值得提倡,因为“新点击”会在网页上有体现,而这体现又能吸引买家眼球,跟得频繁或新颖,对买卖的推动还很大。
2013-08-01 09:43:53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