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石头”,我已经写了两篇短文,一篇是《等待“第六块石头”》,一篇是《怎样看待“第六块石头”》。今天一早浏览,禁不住自己笑了,笑什么?
一笑,所谓“忽悠”,其实就是调动人们的“猎奇”之心。演艺界有演艺界的炒法,书画界有书画界的炒法,即便是大街上摆摊卖菜的,为招徕顾客,也得尖了嗓子吆喝几声,这也是一种“炒法”,只不过“杀伤力”略小罢了。“中国书法家”ceo老齐,闲着没事,鼓捣出一门《忽悠学>》,我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还真得“忽悠”之妙,值得一读!我觉得,“忽悠”的真谛,就是想办法让大家“按捺不住”,要去看,要去听,要去尝试,要去花钱,有这“馋虫”勾着,不“猎”一把“奇”,怎么睡得着吃得下?
二笑,所谓“名店”,其实就是抓住了人们的“消费心理”,譬如“马教授的店”。为什么“马教授的店”的东西卖得快?是“马教授的店”东西便宜?我说不见得。关键是“马教授的店”有“特色”!而这“特色”,又切切实实“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马教授的店”东西确实好,又敢“叫嚣”假一赔十,在赝品横行的当代,一个“假一赔十”的叫嚣,何其珍贵?所以,超市有限的有效资金,纷纷跑到了“马教授的店”!别人举步维艰,“马教授的店”高歌猛进,原因正在于此。
三笑,所谓“石头”,本无意,却收其效,关于“石头”的短文,是否正合“忽悠”之真谛?按说,画廊关心的,就是卖出买进,挣钱是第一目标,也是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怎么吆喝,从哪个角度吆喝,吆喝到什么程度,都合情理。我注意过,超市这批店家,为促销,也确实动了不少脑筋,有的做得有声有色,非常值得借鉴。譬如“抱濮轩”,对鲍贤伦的专业分析,逐字夸赞,瞬间将其价位提高一个档次;譬如“竹溪山房”,几乎每天都有的“论坛公告”,“另类”叫卖,让人不进去看看都于心不忍。我的短文,“日记”本质之外,当然也有“吆喝”的意味。或者说,《想哪儿说哪儿》,也是一组王婆自夸的“吆喝词”。“石头”系列也是如此,只要能引人驻足、浏览、讨价还价,还愁东西卖不出?
2010-4-10 16:15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