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礼,似乎是个贬义词,人们爱把这词与“腐败了”相联系。其实,送礼,是礼仪之邦重要表现之一,逢年过节,连礼都不送,还谈什么礼仪之邦?
问题是,送什么礼,才妥贴,才得体,才既不阿谀,又不失份,还能加深感情?这是个问题,生活在礼仪之邦,不考虑这问题的,不多。
我以为,送礼,应忌讳三点。第一,俗。什么钱、卡、金银,总觉得俗,干嘛送这东西,自己为难,人家也为难,还落个俗,不值!第二,量。说到家,礼这东西,是个纽带,通过它,把原没有的认识,建立起来;把原已有的感情,加深一步。既然是纽带,量的大小,就是小节,只要见了面,说了话,勾通了感情,礼的作用,也就到了,何苦非要量大?第三,让。人家送来了,或者咱送过去了,干嘛不收,为啥推让?自己难堪,人家也没面子,我说,没必要这么骄情,礼尚往来,有来有往,只要别动公款,就没啥可顾忌的。基于以上三点,我对收受礼品的规定,就颇不以为然,该管的没管,没管到位;不该管的,你管它干啥?
送什么礼合适?那得看交情,看好恶,看目的。我这人比较个性,一般不送礼,真送了,别人不收,我会很难受,以为人家看咱不起,或者嫌礼薄,总之再送的勇气,会大打折扣。我送礼,不是应付,而是感情投入,把火热一颗心捧过去,遭了白眼,会很难受。再,我送礼,绝不犯忌讳,真的拿出手了,必是前思后想,以为最得体最妥贴最易被接受也最文化的好东西。譬如金石书画。
我送礼,一般选择文化含量较高的物件,譬如名家书画,名家印章,名家杂件,觉得这样既不俗自己,也不俗对方。更重要的是,文化物件,较之金银证券,长远看,更坚挺,也更长久。就象人之挚情,越久远,越真醇,也越热烈。更重要的是,这物件不涉公字,是我一口饭一丝布慢慢省出的,是滚烫的一份感情。
开始送文化礼品,是送米南阳,觉得一件老米,顶得上红心一颗,珍贵无比。后来涉足文化,接触高手日多,手中宝贝日多,所送礼物,也就越发珍贵。有一点,不管送了谁,送了啥,在那时,必是最可宝贵的礼物,是值得纪念的。
现在送文化礼品,我知道送什么效果最好。同时,我还知道,效果最好,不见得东西最好。所以,我从不考虑送欧阳,送沈鹏,送范曾,送牛皮哄哄谁谁---。我觉得,与其送那东西,花那怨钱,还不如送送石开,送送华人德,送送丛文俊,送送刘彦湖,送送于明诠,送送朱培尔,送送尹海龙,送送李振坤,送送刘峥,送送刘闻千---。我坚信,总有一天,这批人,会是大师。
我送文化礼品,是因为我把这份感情,看得神圣,看得长久,看得价值无限。正象艺术品,有升值预期,有发展空间。起初可能很渺小,很单薄,但假以时日,必会强大,厚重,珍贵,捧在手中,沉甸甸,让人感动!
2010-9-19
06:49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