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想哪儿说哪儿---我们犯了同样的“错”!
(2013-02-26 07:40:41)

在此之前,我曾以“恐慌”为题,专说2007年下半年以来弥漫于收藏界的恐慌心态。此后,便再无言谈。因为,我睁着眼睛清清楚楚看到:中国在这一时期,什么都在涨价,惟独艺术在“贬值”,至少没“升值!
我的“再无言谈”,一因固执,或曰自信“。我就不信,如此精美的金石书画,竟会如此低迷下去,连小米白面都干不过了?岂有此理!二因经验,或曰本本”。我喜爱艺术品,上溯可至上世纪90年代,正是那时期的收藏,让我得以脱贫致富,不事贪沾却能过幸福美满的日子!
“再无言谈”的另一种理由,是因为我一时看不明白,这世界到底怎么了!好象超市书友“自由鸟”抱怨:“早知如此,还不如半年前以---元转出去呢!”;昨日又得“般若精舍”短信:“---10万,我要买点股票基金的,那收益海了去了,呵呵---”。看来,困惑的,不是我自己!
“再无言谈”的日子里,我思虑重重。我必须弄明白:这世界到底怎么了!和我一样,在艺术品市场淘金的人们,都在考虑这一问题。是股票基金市场的火爆,抽走了社会大多数的闲散资金?是历经20年狂热无绪的艺术品市场到了冷静沉淀的时候?或者是沉迷于此的众多发烧友被20年顺风顺水冲混了头脑?
我的“再无言谈”,让我获得了宝贵的“深入分析”的时间。我的深入分析,让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基本认识:其一,艺术品市场的“低迷”,直接发源于金融市场的“新情况”;其二,艺术品市场的大滑坡,不能不让人总结近30年“艺术家”的浮躁和对自己对自己艺术的不负责任;其三,艺术品市场的“低迷”,是相对的,在绝大多数人感觉“低迷”的时候,仍然有“火爆”的市场在!
艺术品市场对大多数人而言的“低迷”,是因为“我们犯了同样的错”!这“同样的错”,归纳起来,有以下6点:
第一,犯了“急功近利”的错。所谓“收藏”,顾名思义,既得有“收”,还得有“藏”,也就是说,得有“时间”跨度,否则,谈不上“收藏”,也谈不上“收藏”的“收益”。但现在从事“收藏”的很多人,即收即售,坐地挣钱,这就有点违背“收藏”的客观规律,挣钱是“碰”的,不挣或赔都没的可说;
第二,犯了“偏听偏信”的错。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金石书画一跃而成商品,在一般百姓眼中的“一张纸”或“一块石”,竟有了价值连城的身价。于是,艺术家成百上千地涌现出来,只要胆大脸大,就能云游天下,忽悠金钱!他们“忽悠”谁?忽悠藏家!藏家怎得就被忽悠?偏听偏信啊!废纸乱石当宝贝,焉可挣钱!
第三,犯了“一拥而上”的错。中国的大小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读《资本论》的,读《资本论》,而又不按“价值规律”办事,就更让人觉得遗憾。从事书画交易的朋友,论理应该算是档次不低的知识分子,或曰文化人,却最不理智,最爱跟风,市场兴啥,"权威"忽悠啥,他一准跟啥,一拥而上,惟恐不及!你难道不明白,每个店里都有一捆甚至数捆的东西,你再卖给谁?你又怎么挣到钱?
第四,犯了“收藏平庸”的错。这种说法,很容易得罪人。什么叫“平庸”?我以为,没个性,没特点,没有属于自己“特立独行”的面目,就是平庸。譬如书法界讲“传统”,写“进去”,那是应该;写“进去”但“出不来”,那就是平庸;再譬如,艺术“为人民”的提法,如果把“人民”理解为“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我觉得就不适于评价书法。因为“绝大多数老百姓”喜欢什么?喜欢横平竖直,喜欢颜柳欧赵,变一笔他就不高兴!这要求,书法家能满足吗?
第五,犯了“风吹草动”的错。记得前两年,超市认证“收藏家”称号,很多朋友短信联系,以被称呼“收藏家”为荣。我以为,那是老齐在“忽悠”咱,因为他那“收藏家”的最终标准,是“交易额”和“诚信度”。其实,“收藏家”最可贵的“品质”,是“坚强”,是看得准,下手狠,绝不人云亦云,风吹草动!
第六,犯了“肚中空空”的错。在同艺术家以及收藏家的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几乎共同的感觉,就是对绘画,对书法,对篆刻,你无法给出一个“标准”,也就是你很难说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为什么”,但现实中的“神”“逸”“能”“妙”,又千真万确存在着。这就对艺术品的收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收藏家,很多苦恼,正来自“标准”的模糊。干脆说,我们收藏中许多匪夷所思的行为,就是因为“拿不准”而“手足失措”的。怎样解决?学习!拼命学习!要么你会很苦恼,玩书画,而苦恼,太可笑。对吧?
2007-12-9 11:23 于镂月裁云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