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想哪儿说哪儿---欲友李老十
(2013-02-14 16:53:31)

涂鸦般的文字,写到今天,竟有几十篇之多。回头检视,常有一丝闷闷的、愤愤的、艾艾的情绪往心头涌,全无一点如抱婴孩的欣悦感。
忽然想到已故画家李老十,想到李老十的秋荷、鬼趣,想起老十1996年在北京国际饭店22层那决绝的一跃。
我与老十从未谋面。如果老十还在,以我对他的崇拜,兴许会有机会面说:“久仰”。
在闷闷的、愤愤的、艾艾的情绪中,老十能一再向我“致意”,说明什么?
关于老十,我所掌握的全部信息,都来自于河北教育出版社“新文人画系列”之《李老十》卷。假如不是我“自作多情”的话,“忽然想到老十”的原因,应该来自老十留给人间的并不丰厚却极独特的墨宝。
读老十的画,常令我感动。他的艺术被冠之“新文人画派”,应该比较恰当,至少老十本人无异意。生前无歧义,逝后也就“棺盖论定”了。可我以行外人的视角,在老十的笔墨中,读出的却不尽是“新文人”的情绪。新文人画的代表性人物,如陈绶祥、朱新建、霍春阳、王和平、胡石等,画风大都轻松活泼轻灵小巧富有哲理,属典型的“审美”系列。至于“审苦”,则很少,或浅尝辄止。老十与他们为伍,未免委屈。
老十的成名,或其招牌性作品,一是荷,二是鬼。俗言,文如其人,其实画亦如此。老十笔下的荷,多为秋荷,枯叶干茎败荷,满目萧然。即便是《万点光明图》,那透过败荷的“万点光明”,也闪着阴森之气,让人气馁;老十笔下的人物,则是鬼,其鬼趣、鬼打架,更让人充满疑惑和无奈。老十笔下,诉说的什么?至少不是轻松和喜悦。老十己然仙去,那仙去的方式---22层楼上的纵身一跃,或者就是那荷、那鬼的诠释吧?
读老十的画,能让我感动,说明我们有点“心有灵犀”。老十的画不宜布置家居。残荷、鬼趣有可能成为不朽的艺术品,却极少有人重金购买,悬之于壁。我的文字涂鸦,结集出版有可能畅销,却只能偷偷地写,悄悄地读。敢编这种文集的编辑大陆上很少,有数的几个,我还不知他们趴在何处,哪路神仙,更无从毛遂自荐,送货上门。欲友老十的想法,也在性情。老十的残荷、鬼趣要表达的,或许也是我的文章要表达的,我猜。这是不是朋友之间的基本素质---志同道合?
不过,我不如老十勇敢。就算文章写到2万篇,我也绝不试着那么壮烈一下。我要一路骂着,一路又安慰自己---这世界己然这样,还能怎样?
2007-12-10
14:10 于镂月裁云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