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开会,有个很重要的议题,说的是“年终走访”。
我对“纪委”明令,颇多“意外”之想。首先,这“明令”,太教条。你以为地方愿意顶风而上“节外生枝”?问题是,不“节外生枝”,你能“发展”?其次,这“明令”,真就“令行禁止”?类似“明令”,每年都有,真能“令行禁止”,还“一再”强调?第三,“明令禁止”的,恰恰是“不可忽略”的。
为什么我喜欢“收藏”?“收藏”界,关于“明令”,关于“节外生枝”,似乎少,或者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咱们国家,好象什么都落后。军事不用说了,“大清”那批“杂种”,把不该丢的人,也丢尽了!至若“经济”,老百姓还没怎么“感觉”,却好象已经“强大”到连美国也害怕了!
中国足以“傲视”群雄的,近百年“货色”,怕没有“拿得出手”的。勉强可“立于世界不败之林的”,怕只有“古董”了。“荣耀”之余,最能延续“汉奸”“传统”的,也“非它莫属”。当然还有“稀土”,明知日本人“此其志非在小”,干嘛非要出口?为得“外汇”?“外汇”就那么重要?
谈这话时,实际谈的是“收藏”,却说了这许多“莫谈国是”的“愤慨”。我认识一位小友,大学毕业,直接去了工商局,很显要的“位置”。却“不安心”,愿意跑“拍场”,只要有“大拍”或“小拍”,必“请假”,要“身临其境”,否则“茶饭不思”。
我颇为其担心,就随口说了不少“不合时宜”人家肯定不爱听的话。说有位“大家”,几次“金奖”后,想“辞职”,要“专业创作”,朋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劝止。那朋友念念不忘的,不过那只“铁饭碗”,以为“金贵”的“铁饭碗”,一但失去,要拾,怕很难!
朋友的说词,很周武郑王,毕竟中国远非“福利国家”,靠手中“绝活”,养得了“年轻”,养得了“老或残”?尽管那“金奖”朋友,早已“突出重围”,八辈儿“老或残”,都没问题了,但劝此“小友”,我还是“老调重弹”,拿它说了事儿。
说到当今“收藏”,又谈了点儿杞人忧天般的“忧虑”,那就是收藏的“雷同”!说自己,很“吓人”的苗头,是“不敢越雷池”,心里想的,花钱买的,也就那十几个人,除此,不敢涉足!到“中国书法超市”看,几十近百家“专卖店”,“专卖”内容严重“雷同”,说明什么?说明“开拓意识”差,说明“跟风意识”强,“己意”严重不足!假如大家一窝蜂“追捧”的少数人,面对市场的“风吹草动”,一朝“软了骨头”,咱咋办?
2011-1-10 23:26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