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镂月裁云
镂月裁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204
  • 关注人气:8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哪儿说哪儿---"江郎才尽”或许是个冤案

(2013-02-07 09:15: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汉书下酒
想哪儿说哪儿---"江郎才尽”或许是个冤案

  “江郎才尽”,是文学史上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常被人们用来自嘲或嘲人。
  其实,“江郎”是冤枉的,“江郎”并未“才尽”,是“江郎”所处的“环境”不够宽松,迫使他不得不“藏拙”,不得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江郎”者,江淹也,历仕宋、齐、梁三代,少因文名,老以位显。人们对“江郎”的认知,除了“江郎才尽”一词,就是著名的“裂锦还笔”的故事。“江郎才尽”能广为流传,很大成份是有“裂锦还笔”故事的铺垫。之所以要为江郎鸣“冤”,也是从这个故事中读出“破绽”的缘故。证据之一: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有言:“初,淹罢宣城郡,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话,不复成语。”证据之二:唐李延寿《南史 江淹传》载:“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自尔淹文章踬矣。”
  此二证据,既是“江郎才尽”之说的渊源,又是“江郎”蒙冤的铁证。千多年来,世人本此判断江郎“才尽”。似乎江淹的锦绣文章真的依赖郭璞的“五色笔”和张景阳所谓的“锦”,待郭、张二人不再“江湖”,江淹也就失去了在文坛攻城拔寨的利器,泯然众人矣。人们在这两处资料的运用上,恰恰忽略了其中的关键细节和关键字。钟嵘也好,李延寿也罢,所讲故事都赫然有一“梦”字,梦主不是别人,正是“少以文章显”的江淹本人。也就是说,郭、张二人说辞皆本乎江淹道说,“江郎”如果自爱自怜“宁死不讲”,任你神人也无从知晓如此“隐私”。进一步推理,就是江郎“自轻自贱”,自己把“梦”说给世人,造成“江郎才尽”的“生米熟饭”。这又何必?
  证据之三,江淹生逢乱世,一身经宋、齐、梁三代。至梁武帝时,皇族专擅文坛,一方面造就了梁代文坛的繁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文坛高手的才情。据《南史 刘峻传》载:“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赍。令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策,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又《梁书 沈约传》言:“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经半寸,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从刘峻、沈约的遭际,不难看出梁武帝时文坛“环境”的恶劣。江淹正逢其时,为安全计,只好“藏拙”,且挖空心思编造出“裂锦还笔”奇梦,自此全身而退,淡出文坛,于是“江郎才尽”矣。至于对“永明体”新派文风的不满,固仕途顺利而致俗务缠身无暇为文等原因,只能归于其次,绝非“才尽”之根本也。
  从江郎不得不“才尽”的事例,我们很容易领悟到环境建设对文艺事业的影响,正或反都易了然,对此,就不妨“惜墨如金”罢。
 
    2007-12-21 19:59 于镂月裁云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