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关心书画市场的不外四种人。一是藏家,二是卖家,三是书画家,四是收受家。这其中的第四种人,可称“家”,也可称“者”,因为他们或许藏品精且多,足可成“家”;或许本不爱好,但因缘巧合,就有了不少藏品。又因“家”者,至少得当得起“爱好”二字,他们偏偏没这“爱好”,仅可称“者”以概括之了。但书画市场之景气,与这第四“者”,却大有关系。这是后话,暂按不表。
书画市场疲软,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疲软的迹象,大约自2006年就有了。在此之前的十多年,书画大繁荣几至疯狂,几乎能写会画的都可打开场子敛钱,且宾客盈门,络绎不绝。手中有点闲钱的,但凡着了此道,还都各有斩获,发笔小财。这十几年的疯狂,正是近几年疲软的底子。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
书画市场疲软,不见得就是坏事。一讲疲软,人们就张慌,似乎书画真的到了“灭顶”地步。我以为,当下书画市场的所谓“疲软”,更恰当的表述,似乎应是“归位”。市场的培育,有它固有的基本规律,过缓过急都不正常。譬如这书画市场,之前十多年的疯狂,本来就不正常,再如刚刚沉寂下来的股市基金市,老那么疯狂,肯定不妥,那真有点天上掉馅饼了。书画也好,股票基金也好,市场经过一个阶段的大牛以后,适当沉寂,实际是回归它本该所在的位置,可能会沉到低谷,但肯定还会上扬,最终回到正道运行。这是我的第二个判断;
讨论书画以及书画市场,一定得涉及上面我提到的四种人,或者说,书画离不开这四种人,书画市场也离不开这四种人。这是我的第三个判断。先说“藏家”。新中国以来,书画之为商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事。那时,有眼力和实力吃进书画以谋利的人,凤毛麟角。正因为收藏的人少,所以收得到精品极品,成就了一批大收藏家。这最初的藏家,成了社会的榜样,一批接一批的聪明人士步其后尘,开始投资书画,很快形成十几年“黄金市场”,购销两旺,一派红火。在红红火火中,藏家队伍变得很大很杂,一些实力一般只图挣钱的藏家,经不起市场的波动,旺市他们能锦上添花,熊市他们也会“落井下石”,市场的沉浮,注定有他们的作用。
再说卖家,我说的是纯卖家,卖书画,和卖青菜面粉一样,只要挣钱就行。他们出入市场,纯为谋利,只要能挣来钞票,他们不惧任何艰难困苦。说句可能招骂的话,书画市场的很多恶习,与这批人关系最大。譬如制假售假,譬如违约买卖,譬如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等等。当下“疲软”之际,他们表现得最心神不安,一会儿“忍痛大甩卖”,一会儿“清仓大处理”,怎么涣散市场,他一定会怎么办。
三说书画家,其实书画市场都是围绕这批人进行的。我个人以为,旺市时,书画家对市场作用不大,尽量多写多画就是了,别的他们也不会过多挂念。关键是熊市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关系巨大。譬如对市场的呵护,很多人做得不够,旺市培养了他们挣钱的胃口,熊市时便顶不住压力,价格随意升降,原来买部车的价,私下降得只能买把铁掀了,结果害人害己,一筹莫展。再譬如,很有一些“著名”人士,堂而皇之刊出“润格”,与此同时,市场上却频见同一时期的作品,价格有如天地之别,让按其“润格”吃进作品的人大呼上当。为了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呼吁我们的书画家:千万别拿自己不当人!
最后说说“收受家”,简言之,这批人不直接参与市场,他们对市场的巨大推动或破坏,几乎全部来自中间人。我有一个感觉,那“十几年”疯狂书画牛市时,在官场,书画作品是礼物,高档书画可换猫腻,除此而外,人们也不太敢收受其他,风险太大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那时的反腐工作还有效果。同样的道理,当下书画市场的疲软,除了人们常提的资金流到股市基金市的原因外,书画“礼品”意义的暂时淡化,也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原因。如果这种认识有它的道理,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书画市场大繁荣的春天不会太遥远。因为,反腐倡廉是我党极为重视的工作,相信一定会大见成效!
2008-5-2
11:17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