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想哪儿说哪儿---关于“捡漏”
(2013-01-07 22:56:27)

参与拍卖,是从事收藏的基本功。也就是说,不参与拍卖,还算不上是在收藏。
我一直被人指称“在搞收藏”,但实在还没进过大型拍场。曾经有朋友到上海北京参拍,邀我同去,无奈人在江湖,只好望“拍”兴叹,莫可奈何。
亏得齐老大搞了“中国书法超市”,“中国书法超市”里又火爆着“书画拍卖区”,让我等所谓“收藏家”,名与实,有了“符”的去处。
关于拍卖,尤其是参与超市拍卖的朋友,比较关心一件事:“捡漏”。想就“捡漏”说点什么,倒不是真懂拍卖,而是想求教,想与各位行家切磋,以便“行走”超市少“湿鞋”。实在讲,超市就是条“河”,常在此走,不湿鞋,很难。
关于“捡漏”。抱濮生有过专论,讲得好,可以参阅。我的认识,其一,搞收藏,不能存“捡漏之心”。如果就是“玩”,有闲心,也有闲钱,下场子淘宝,捡漏不捡漏,就图一乐,可以。但若讲“收藏”,这“捡漏之心”危害极大。“捡漏”的最大危害,是“图”便宜,而“便宜没好货”,大致不错。“捡漏”的第二点危害,是容易上当。“漏”,一般有“故事”,而搞收藏,最怕“听故事”。看血本无归的收藏,几乎都是“听”了而且“信”了故事。
其二,收藏这行当,已经基本没什么“漏”了。市场经济在中国,几十年了,原来咱“嫩”,不知深浅,几十年操练下来,没什么“嫩”了。况且金石书画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咱玩的把戏,洋鬼子未必就懂。所以,提起精气神,别把别人当傻瓜,没那么多“漏”等咱捡。如果还有点“窍门”,三点。第一,卖家真有事了,或者会便宜一二出货;第二,经纪人与艺术家联手,打打市场,松松手头,点到为止的“活动”,价格会稍微便宜一二;第三,初来乍到,不知深浅,顺手卖掉手中宝贝。这情况有,但罕见。所以还是少点“捡漏”的心,做起事来更扎实。
其三,对“漏”的认识,绝对不能与“花钱多少”等同。一般人看“漏”,会以为“便宜买了好货”,离不开一个“钱”字。我倒觉得,假如还有“捡漏”的机会,这该“捡”的,不是具体哪个物件,而是市场的“远景预期”。2010年春天,有朋友劝我多买鲍贤伦,哪怕以当时较高的市场价,也要多买,买精品。他们预测,大批吃进鲍贤伦,就是在捡漏,捡大漏。朋友眼光实在是高,假如那时咱有一捆一捆的票子,又听了朋友的指点,那大批的老鲍,现在看来,该是天大的“漏”吧?
2011-10-28
00:33 于镂月裁云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