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石开印章,从一方1万元开始“问价”,一直问到2万,3万,5万,现在给人家10万,人家也不愿意刻了!咋办?
我研究了,三个办法。第一,光看不买。看网络,看作品集,不再兴买得念头;第二,连看也不看了。就当没这人,也没这印,惹不起,还躲不起?第三,找高手“仿”。只要出那感觉,拿来玩玩,聊做慰藉。
有这想法后,就一直在关注篆刻高手,看谁有这实力,又愿意操刀仿刻。这“关注”其实不难,每天到篆刻这行当里找,没个找不到。找到几位,觉得不理想,“形”有一二,“神”却全无,没伸手拿,但一直关注着。
在中国,只要嘛玩意火了,用不了多久,一定会有“仿”,而且一定能乱真。据说河南造的导弹,卖伊拉克去,没来得及用,战争结束了。咋办?退货吧,送回来一查,全是真的,假的留下了。
仿的故事还有不少,导弹之外,再说个更绝的。说一位书画巨匠,在某地办展,引来许多企业老板,都准备了银子,要抢展览原件。这些老板平时忙,基本没时间认字,更别说研究书画了。在他们眼里,“防伪”最好的途径,就是买展览原件。道理也对,办展的东西,现场拿了,还有假?还是说那巨匠的展览,期间,主办方特意安排此翁露面,还拍了照片,场面火爆,观者如堵,展件被一抢而空。但事后发现,那垂垂老者,貌似巨匠,却原来也是赝品!
并不是说“仿”不行,“仿”有“仿”的道理。被人们深恶痛绝的“仿”,还有一个很学术的称呼,叫“临”,或者叫“摹”。有人研究,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唯有中国的书画,是离不开“临”或“摹”的,甚至有人直说了,“不近古,必堕恶道”,这话我信。临古摹古,作为日课,到死都可坚持,但不可进入市场,进入市场,那就是造假。朱新建讲,譬如我,喜欢齐白石,就一笔一笔临,越临越像,就又临印章,也越临越像,哪天一高兴,临了画,盖了章,往出一挂,看看效果,这很正常,也很难避免。怕就怕自己或别人,把这件很像的东西,足可乱真的东西,给弄出去了,给卖钱了,那性质就全变了!
还是说石开印章。我买不起,就琢磨找替代品,也就是找“仿石开”。突然有一天,在书法超市拍卖区,看到鲁风先生的帖子,拍件就是“仿石开”,而且像,至少按我的眼光看,刻得好,有的几可乱真!于是赶紧“一口价”拿了,一口气拿了12件,够玩的了。我的意思,除非真正腰缠万贯,家里钱多得没地儿扔,否则买件“仿石开”玩怕啥?既然是玩,那就玩呗。我到手在玩的鲁风“仿石开”,最好的,我以为两件,一件“人生艳丽”,一件“驴背寻驴”,那感觉,除落款不是“石开”,其他就都是石开啊!
2011-12-14
13:23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