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哪儿说哪儿---由“莫作好人”说开去

(2012-12-19 21:56:44)
标签:

杂谈

分类: 呆人呆话
想哪儿说哪儿---由“莫作好人”说开去

   在盛行说教的国度,以“莫做好人”为志,百分百会自讨没趣,令立志“解放全人类”的人们频抛白眼,就象八大山人画中的鸟眼儿,突兀又冷嘲。
   夫人信佛,慈悲为怀,地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比诸位“公仆”还“以人为本”。装饰书房,满壁名人真迹,左悬丛文俊先生“善护念”横幅,右挂华人德先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长卷,起个斋号,就叫“莫做好人斋”。
   几年前,吉林丛文俊先生来山东,夫人央我求字,点题就是横披“莫做好人”和斋号“莫做好人斋”。忐忑不安提出来,先生竟欣然“从命”。从此,两件精美书作,即成镇宅之宝。
   以丛先生的博学多识,能认认真真题写“莫做好人”字幅,传递给我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莫做好人”大有渊源、大有深意,绝不是“突兀且冷嘲”的白眼儿所能看得透的。
   悉心询问数次之后,夫人让我明白了“莫做好人”的内涵及出处。敢情这句怪怪的话语,竟来自佛经,颇类现如今“五讲四美三热爱”式的说教,是佛教中人的行为规范。
   “莫作好人”,关键在一个“作”字。佛菩萨讲的“作”,不是凡人理解的“当”或“为”,而是演给他人看的“刻意塑造”,也就是说话办事不发乎于心,另外尚有“期许”,哪怕心里再不痛快,再不乐意,也只好咬牙坚持,硬着头皮做下去,就象舞台上的“正面人物”,一招一式都是剧情所需,都为取悦于人,赢得掌声。
   “莫作好人”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两点。比较“养眼”省眼球儿的说法,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一路,宣之于口,悬之于壁,稳稳当当,热热闹闹,保证不出疑义,且能赢得检查,争得先进;比较费神惹厌的,就是反对那个“作”字,让人“莫作”,让人自然。“好人”就是好人,又岂是能“作”出来的!
   这让我想到许多“作”的现象,比如官场的形象工程、GDP增幅、财政空转、会议说教,以及精英人物很爱标榜的“廉洁勤政”等等;又比如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某些教授、高工,靠“文抄公”的技俩,拚凑几篇文章,印刷几本著作,就摇身一变成了学贯中西的这导那导,从来也没想过这样做会误人子弟。
   这又让我想到中国书坛的“流行书风”,及“流行书风不流行”的现象。总感到中国书坛不知哪根筋出了毛病,扭来扭去就是上不了正路。按说书法这行当最能陶冶性情,也最能体现性情,却偏偏出现了最不性情的人恰恰是陶冶了几十年性情的人的怪现象。
   问题之一,创作的走势颇有“作”的味道。坐标的中心是中国书协的职位,谁在这几把显赫的交椅上就座,各地的书家就耐不住性子,就不怎么“性情”,就看他们脸色、以他们的口味从事所谓创作。也不管坐在交椅上的人物眼界宽狭、修为高低;
   问题之二,书评的主流颇有“作”的趋势。曾经风行一时的“流行书风”,在刘正成先生遭罢、书协人事调整之后,突然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非典”,避之犹恐不及,哪还敢说句公道话;
   问题之三,“流行书风”真的那么“不入流”吗?且看“水深火热”中仍旗帜高标的“流行书风”代表性书家的作为。纵观当今书坛,你能忽视孙伯翔、王镛、石开、刘正成、郭子绪、何应辉、于明诠、刘彦湖、白砥、刘新德的成就与影响?真正热爱书法、呵护书坛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说,那才是书法,那才是艺术,那才是心韵的流淌,那才是值得你掏腰包去收藏去品味去心醉神迷的艺术品;
   问题之四,“传统”就那么神圣吗?幸亏中国的古人争气,出了王羲之、颜真卿等,至今让人奉若神明,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绕不过去”的巅峰。我要问:那“巅峰”之前又是什么,他们没“传统”过,又怎的成了巅峰?
   问题之五,死抱住“传统”不放,甚至以此作为打人“棒子”的人,你的传统就那么传统吗?请你沉下心、稳住神,去读一读“流行”书家临古,比如吴振立临金农、张羽翔临二王,那才叫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比你的传统不知要传统出多少倍;
   问题之六,占住山头,你就是“大个儿”吗?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书协的正副掌门之争,很有点象山大王抢占山头。细想却又不象,山大王的本事一般还是说得过去的,而现如今中国书协的头头脑脑,不会写字的人可大有人在;
   问题之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说了你可能不高兴,那根源就一个字:“钱”。正应了那句:“莫作好人”。作,是因为有所求,有所想。不迎合,不足以被“钦点”,不足以被“绍介”,也就不足以挣大钱。你千万别绷起面孔教训我,这道理,谁都知道;
   问题之八,中国书协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机构成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没有任何级别的书坛官僚,倒出过灿若星辰的大师、佳构;之后,国家出钱建了这么个机构,养着一批人专司书法,反倒每况愈下,争论不休,至今也没出过几个堪称“山头”的人物。再之后,如此奉迎、重金、自贱下去,恐怕也没什么好。我看,干脆解散。
 

                                     2005-8-26 17:26 于镂月裁云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