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哪儿说哪儿---特别喜欢欣赏我捣蛋的老师

(2012-12-16 00:24:14)
标签:

杂谈

分类: 家长里短
 想哪儿说哪儿---特别喜欢欣赏我捣蛋的老师

   
爸妈同事,我的政治老师,专程来德州探望爸妈。饭桌上交流,自然要谈到老师,也谈到老师的儿子,据说还是我的同班,叫刘建中。遗憾的是,我实在记不得我这位刘老师了,也记不得他的和我同班的儿子了。为缓和气氛,我们就讲其他,讲我们都记得的老师和同学,讲几十年前的斑驳色彩和故事。
   刘老师教我政治,是在34年前,那时我读初中。15岁初中毕业,考上平原二中,后来又搬到平原县城,转学到了平原一中读高中,从此就再没见过刘老师。关于初中就读的徐庄公社陈屯联中,我的记忆还算丰富,对有些人和事,印象深刻如在眼前。拼命回忆那段时光,直到吃饱喝足送老师上车,我也没能想起刘老师教过我的蛛丝马迹,也没能想起那位同班同学刘老师的儿子刘建中的音容笑貌。真不好意思。
   记得的老师,杨秀君老师,李春香老师,马英贵老师,赵桂军老师,王玉荣老师,陈英华老师,等等,按说不少;记得的同学,于富华同学,于岭杰同学,李春峰同学,展爱玲同学,徐存菊同学,等等,也够多了。这些师友一直在我心里记着,尽管绝大多数34年再没见过面,有的甚至已经去世。我记得他们,怎么就忘了刘老师和刘建中同学?
   送走刘老师回家的路上,我琢磨三件事。第一件,我记忆中的同学,都是当时“名人”,都是让老师绞尽脑汁教导的“腕儿”;第二件,我记忆中的老师,都是沾了这一哨“名人”同学的光,才有幸被我等记忆了的;第三件,儿时就“一举成名”的孩子,尽管让老师愁白了头累碎了心,但成才成气的概率也出奇地高!为什么?从这三点出发,我联想到了“素质教育”,联想到了“素质教育”难以推开的症结。我觉得,“素质教育”成败的体现,就是几十年后,孩子们是否还记得那段日子,是否还记得那批老师和那批同学;我还觉得,我等“少年名人”,早在三四十年前,就自己对自己“素质教育”了!
   人生几十年,能一直在记忆中陪我们前行的,无疑是最典型最温馨最值得炫耀的人和事。尽管中国教育依然是“高考大合唱”,但随着大学的日益普及,趣味的多彩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素质教育”,实在应该好好抓一抓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讲,学校教育应该留给他们的,不是高学历,不是高地位,而是高情商,高能力,毕竟过日子是上学的最终归宿,除非你是职业政治家,否则生活绝对是第一位的。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别老板着脸生活,抒情一点,写意一点!譬如老师,别太看重书本,别太在乎升学率,对活泼好动甚至调皮捣蛋的“小名人”,你欣赏他,引导他,等他们真的有了花样心思,你就同他们一起“下下水”,一起“淘把气”,有何不可?小学孩子不调皮,不捣蛋,不恶作剧,那绝对不符合孩子天性。不知道别人,反正我特别喜欢欣赏我捣蛋的老师,打小如此。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我的研究,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顺着孩子的“心性”,设置科目,展开教学,教育引导孩子成长。中国的孩子苦,为什么苦?因为中国的教育太重视分数,太重视升学,不是“顺着”孩子心性,而是呛着逆着逼着,严重违背了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我想提请老师们注意:“顺着”孩子心性办出来的教育,才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育;“顺着”孩子心性教出来的学生,才是家庭社会国家的有用之才!

                            2012-4-26 14:28 于镂月裁云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