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媒体:既毁了社交,也毁了媒体

(2017-09-09 12:13:06)
标签:

杂谈

如果你想测试下自己是否属于“心智发育成熟的人”,最简单的方式是“断网”一周,看看自己是否会“不舒服”,验证下自己是否还具备“享受安静独处”的能力。so,社交媒体对社会最大贡献可说是既漂亮的扼杀了“社交”,又优雅的终结了“媒体”。

(1)社交媒体扼杀了社交

与互联网一样,社交应用的初衷也很美好:创建一撮高效、志同道合的虚拟社交空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低成本能耗、共同协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然而,正如物理世界中“有序总是自发的向无序演化(熵)”,人类一旦聚拢之后体现的“宏观群体本能”似乎也具备将“中立化工具向负面方式使用的倾向”。古人不就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么。

人是社会化动物,社交是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已经是刻印在我们基因中的刚性需求了:我们唯有从亲朋好友的真实情感交流中才能获得“自我感”、“存在感”、“归属及安全感”。

然而,社交媒体,尤其是神奇的“点赞”发明之后,社交网络逐渐演变成了个人“虚荣”的放大器。人们只需选取特定的角落、拍照P图、发布,就能以极低成本打造“虚拟良好的自我形象”,相比之下,真实的“情感社交”实在麻烦的很。

对人类这一物种而言,虚荣(背后是优越感)能刺激“多巴胺”分泌,但多巴胺只是奖赏“期望”,改变行为,却带不来幸福,网络社交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感社交”却是反过来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类“伪社交”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人们从此更乐于花大钱“体验斑斓多彩”的人生。如果没有朋友圈,那些高端消费、旅游产业估计为萎缩掉一大半的市场。

此外,更不用提社交媒体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广告市场。

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大数据与新商业的联合衍生的更巨大商业(用户行为贡献了数据,然后收益却归大公司所有)。

然而,在众多的商业成功背后,我们永远不知道作为人类个体,我们牺牲掉了哪些“人性”、牺牲掉了哪些“幸福体验”,而这些“人性”、“幸福感”又是否能用几十、几百亿美元买回来。

社交工具硬生生的文字、图片、表情交流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社交“表象音色”情境化带来的情感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型社交取代情感社交,将使人类变得更自我为中心、更自私,彼此信任度极低。

(2)社交媒体扼杀了媒体

后社交媒体时代,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已经不是“社会价值”,而是被市场机制极其肤浅的简化为“阅读量”、“分享量”。

于是,大多数社交媒体提供的只是“八卦”、“未经调查思考的信息”,这些垃圾资讯填充了大众的视野。一些广告营销机构搞的“病毒式传播现象”不仅不受指责,还被许多机构视作MBA经典,竞相模仿。

哪里获得关注,哪里就是吸金之处,社交媒体在事实上直接消灭了大量传统的优质媒体、刊物,哪怕少数幸存者也唯有逐渐的庸俗化,苟延残喘。

社交媒体之所以演化至此,与第一部分谈的“大众整体认知水平下降”有着高度的因果循环关系,反过来,社交媒体又进一步助长“认知水平下降”。

全民娱(愚)乐早在纸媒电视时代就已经开启了,互联网与金钱一样,不过充当着放大镜或加速器罢了。


​按照上述演化推论,可以确定几点:

一、真实的人际社交萎缩,口碑传播效果降低。(注意,是真正的情感化社交口碑传播,不是社交媒体传播)

二、月盈则亏,个人还是相信精英阶级的决策,社交媒体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势必将大受限制。各大机构、平台已经逐步出台削弱低俗信息传播的力度,说的直白点,“朋友圈分享、传播”将不再像以前有效了。

三、个人建议是,市场、运营人员别过于醉心研究基于爬行动物脑的“病毒传播”,就算它一时能规避法务风险,也难免以自伤品牌形象为代价。

大量数据证明,分享量高的文章带来的关注贡献率反而很低。

那么,后互联网时代对大众的认知、社交模式改变如此之大,对人们的时间使用方式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整理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