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大风2

(2023-04-03 21:24:59)
标签:

旅游

文化

情感

分类: 恋之风景

泰山之雄尊,万圣朝之以立天地心

 

泰山总是以这样一种极致的形式表达:安于泰山,泰山安,天下就安;泰山压顶,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眼光短浅之人,有眼不识泰山,更是直接骂人瞎眼,因此从我了解泰山的那时起,大约是读初中时,就产生了一种神往之情,后来,更把登泰山当作此生必做的一件大事,当别人提议去国外,我却毫不动心,因为泰山在那里,我却还没登临,这是一件多么羞愧的事。

岱宗夫如何?我欲登临之!站在泰山脚下,我不禁朝山长问,因为泰山总是以一种震撼的方式提示人们,如雷贯耳,势大力沉,令人发聩,泰山,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生畏,让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同行中多半人一路上都散发着坐索道的言论,我自然是攀登的坚决派,不登,就等于没来呀。

他们不语,我非赌气,只是想登而已,因为这个向往如此强烈,让我不会顾忌其它,艰难也没关系,锻炼了体力有备而来,他们不登没关系,攀登的途中不乏同路人啊。

现在登泰山已经开辟了好几条道路,从不同的方位登领略的风景也绝然不同,幽、旷、奥、妙、秀、丽,各得其妙,这是自然风景,但泰山之所以成为五岳之首,并不仅仅在于它的风景,是齐鲁大地的文化拱卫起来的,泰山是国山,不仅是历代帝王所奉为的“神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我极想沿着历代皇帝封禅的线路,拾级而上,因是随团行动,选择从西线登山,先到达天外村,走入一片开阔地,这里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两边矗立的石柱犹如华表,顿时让我以为到了天安门广场,一看,这里名曰:天地广场,是按“天圆地方”之意建造,由一代表“天”的圆形广场和一代表“地”的方形广场组成,由“地”入“天”,台阶两边就是高大精美石雕连廊,气势威严。

而有人问:泰山在哪里?导游说,这就是泰山哦,泰山是方圆几百里的群山。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眼不识泰山啊,因为站在这里,并不见巍峨的山峰,只是一些不高的小山包而已,怎么会与传说中的泰山联系起来呢?怎么敢认眼前的山就是泰山呢?

虽然我念念不忘帝王们的封禅线路,那条传统的登山线路,曾留下了多少帝王将相圣人贤达的足迹,与他们同步,可以一步一步充分体会到当时攀登的感觉,艰难的跋涉,从地到天,盼得云日的过程,才能真正感受到泰山的精髓吧,但此时站在天地广场,这气势直接震撼到了我,可谓未登泰山,就感觉到了泰山的至尊崇高的国山地位,而天地广场赋予的文化含义也把我的思绪引到那历史的远端,感慨良多,仿佛看到古代帝王沿着崎岖而遥远的路途,一路颠簸而来。

其实在天地广场旁,还有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墓地,为泰山添加了厚重的注脚,冯玉祥先生勇毅沉厚的人格是配得上泰山的,他一生屡次易帜,叛清,叛袁,叛段,叛曹、吴,叛张,叛蒋,大是大非,胸怀磊落,都只为了忠于国家,忠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来不及太多的瞻仰,我们要乘坐游览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直抵中天门。

站在中天门,面对眼前的山,我抬头久久地仰望着,呆着那里,泰山,就像一个身躯魁伟的老人,面对我们而坐,泰山如坐,这是它特有的姿势,它敞开着胸怀,俯看着,迎接四面八方朝拜的人们,泰山的这个气势,让我呆立,深深感叹!久久,久久。

我们正走在帝王们朝山的路上,只是借助了现代的交通工具,跨过了地狱和人间,直接走上去往天界的路。

中天门,豁然开朗得让人惊诧,走过长长的路,趟过泰山的腹地,就会登上山顶,没有山体的陡峭,眼前一片开阔,可以想见古代的帝王们,走过长窄而陡峭的山路,经过岱宗坊,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卧龙槐、柏洞、总理奉安纪念碑、壶天阁,豁然开朗之感一定更甚,仿佛进入天界,难怪名曰中天门了,而登泰山早就被古人们寓为是一个渐渐从地狱到人间再到天界的过程,没有比登泰山更美妙的精神感受了。

这是脚下一步一步攀登才能得来的感觉,若坐索道直达山顶,也可以一览众山小,但那只不过是暂时的视觉感受,而徒步亲历攀登,踏过磊磊岩石,沿途积累的祈盼,待到山顶再览众山小,那就不仅仅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睥睨开阔,一种透心的豪迈油然而生。

整顿精神,带上水,开始登山!山道上的人很多,泰山的风景远观可得,然后更多的风景在沿途,在路上,想想脚下重叠了多少古人的足迹,虽然也许只是磨光了岩石,虽然被湮灭历史的尘埃里,但有幸的是,路边的摩崖石刻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故事,现在石刻还不算多,在瀑布处,在桥头,在某个幽静处,就会有石刻,成为风景的标识,然而来到泰山最先吸引我的不是石刻,而是路边的松树,是松树上挂满的彩,红红布条拴着石头挂在松树上,煞是醒目,这是泰山独有的风景,顿觉古朴、原始、神秘,我很想弄清这风俗的意思,原来这是泰山上的“押子”风俗,到庙里许愿求子,向观音娘娘求子,而以一颗石头向一座山求子,是不是很粗朴而原始呢?这应该就是最初人们对山川的依赖、崇拜和付诸的祈求吧。

在观音之前,在所有的神灵之前,山便是人们心中的神,这挂满的红色,便是人们对山的信赖和崇拜。此时,也莫名地牵出我血液里的古老和神秘,浮现出那时老妪虔诚的身影。

泰山屹立在东方,在齐鲁大地上高高耸起,杜甫言其“阴阳割昏晓”,可见诗圣当时感觉之突兀。然而,泰山之所以成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泰山,被誉为“五岳至尊”,成为神山、国山,并不纯粹在于高,而在于泰山处在东方,处在齐鲁大地,东方乃太阳升起之地,万物发育之地,人们便对它充满了崇拜,乃是吉祥之地,而发达的齐鲁文化赋予了泰山别样的含义,我甚至认为是齐鲁文化造就了泰山,所谓境由心造是也。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就是受了齐鲁儒士的鼓动,虽然一代雄主终于厌烦儒士的迂腐,自己制定了封禅的仪式,但无疑,当时的齐鲁文化影响力大得无与伦比,人们趋之若鹜,帝王将相,学人士子,咸往登临,齐鲁的儒士像星辰一样闪耀,圣人亦有十二,可见文化之博大雄厚。正是齐鲁文化为泰山穿上了一件神秘而华丽的外衣,泰山慢慢地文质兼备,成为了一座意态高迈的山之王者。

同伴们对泰山有些失望,一路抱怨不好看。的确,咋一看,泰山是那么不起眼,粗砾,随意,松散,顶多有些古朴,何如黄山那美轮美奂的奇松异石,身在其中,如在画中,如果说黄山是一幅画,泰山则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厚重深奥的巨著,不是看个封面就能品出其中的韵味的。

泰山的松树与常见的别无二致,但平凡中透着古老和神圣,他们有一个别样的名称:秦松。秦始皇睥睨四合,一统天下,来泰山祭告上天,登临斯山之时,亦历经风雨,对于一个帝王来说,风雨也许比常人所遇的更具有惊心的力量,因为常常被看着是上天的意思,特别是在封禅的途中,当风雨暴至,秦始皇休於树下,对这棵供他避雨的树不由感激,因此封其为五大夫,秦皇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也必将继续流传,万世传之无穷。

泰山上的松,长得稀疏散漫,毫不经意,但在有些地方,则颇为密集,成就出特别的风景,对松山即是这样的所在,两山对峙密密的松树,顿有一种气势在。松树的分布也形成了泰山景色的不同,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虚幻的妙区或者深邃的奥区,它们与开阔的旷区形成鲜明的对照,使泰山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姿态。

我想,未到过泰山的人也许见过泰山石,它出于泰山,却走入了商铺馆肆,寻常百姓家舍,用来镇斋镇馆,辟邪,祈福,寻吉利,报平安,只因泰山石是“天下第一山”——泰山母亲的子孙,在这“神山”上的石头自然有着灵异的效应,自从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颂德,后来历朝天子,封禅而置石者,代不乏人,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作台,以泰山石镇斋镇馆等,于是乎逐渐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与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融合起来,可见古老的灵石崇拜影响深远,“泰山石敢当”,现在的人们将此刻在石头上,更彰显了石头的意义。

登泰山,最险峻最难登在十八盘,穿过对松山,就开始了十八盘的攀登,只见岩层陡立,坡度陡峭,有顺口溜说:“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低着头,一股劲地登,看到龙门,照相休息,“慢十八”已过,继续登至升仙坊,以为可以轻松成仙,这才是“不紧不慢又十八”,摆在面前的是更加陡峭的“紧十八”, “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当我登上南天门,长长地舒了口气,只见一片开阔,这,真是天庭了,天上的街市展现在眼前,我们信步从游,舒缓而豪迈的心情溢于言表,难怪泰山被誉为神山,这里真的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宽阔,平坦,上面是天,当雾升起,我们也就成仙了吧。

这里有很多的建筑,碧霞祠是“泰山老母”的供奉之所,是泰山神,这里还建有孔子庙,有孔子“望吴圣迹”的标识处,古人没有望远镜,更没有卫星设施,但是,他们的眼睛凭借着宏大的思想成为了千里眼,常常有气势不凡的思想、纵横捭阖的策略,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望见吴国阊门外的一匹白马,而又岂止是这样呢,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也不过是一匹白马吧。

对泰山来说,最美丽、最可宝贵的风景应该是那些搬不走的岩石,泰山岩岩,都成为古人内心挥洒的地方,沿山而上,每个风景都可见石刻,风景越佳,石刻越密,南天门而上,到达“大观峰”,便成为石刻一路演绎的高潮,只见这里石刻遍布,洋洋大观,所有的石头上都有古人的手笔,无一空处,站在石壁前,我仰首瞻望,除了感佩,无法言语。

泰山的摩崖石刻,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涵括篆隶真草,历经所有朝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大观峰,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整个石壁高大,石刻玲琅满目,给我极大的震撼,然而,最让我震撼的刻在右侧的《纪泰山铭》,从天而下,洋洋洒洒,整幅金黄色的字,溢彩流光,摄人心魄,我站在前面良久良久,不想挪开脚步。

猫门出虎子,英武果断的李隆基,平韦后之乱,一扭李唐的孱弱无能,有高祖李世民之大气象,接过李唐统治的历史任务,开辟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样辉煌的篇章,因此许多大臣请求李隆基封禅泰山,以告成功于天,第四次,李隆基应允,到泰山封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