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标签:
教案 |
分类: 教学设计 |
《比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李家沱小学:夏玲
教学目标:
2、进一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收集相关信息
预习提纲:
如何化简比?举例说明
二、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谈话:(板书2:5),这是一个什么?(这是一个比)看到“比”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比的那些相关知识?
学生可能回答以下几个方面(比的意义,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师板书相关概念)。这节课让我们先重点整理和复习比的有关知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下节课再进行复习。
三、梳理知识归网,学习内化
1、老师出示自学提纲。
概念回顾,自学提示:
①什么叫比?以及比各部分的名称,举例说明
②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举例说明
③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④如何化简比?举例说明
2.回顾知识,自主梳理,完善资料。
①自己回顾每个概念的意义,同桌交流。
3、小组交流,完善资料。
4.各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①全班交流整理结果(展台展示,师及时点拨纠正存在问题)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讲解并举例说明,重点提示。
②汇报同时构建知识树,形成网络体系。
③观察知识树。
师提问:刚才在各小组团结合作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比的知识树,那么你认为比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那些知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呢?哪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呢?
生回答:⑴比和除法﹑分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用表格表示
|
联系(相当于) |
区别 |
|||
比 |
前项 |
:(比号) |
后项 |
比值 |
一种关系 |
除法 |
被除数 |
÷(除号) |
除数 |
商 |
一种运算 |
分数 |
分子 |
—(分数线) |
分母 |
分数值 |
一种数 |
师:比能用字母表示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吗?
a
师:这里的b
(比的后项不能为0,除数不能为0,分母不能为0。
⑵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实质是一样的,只是应用的范围不同。
(3)求比值和化简比不同:
|
求比值 |
化简比 |
意义 |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
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过程 |
方法 |
前项÷后项 |
前、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
结果 |
是一个数 |
是一个比 |
四、巩固训练,深化网络。
1.求比值
25
2.化简比
24:18
3.填空
(1)鸡有8只,鸭有1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五、回顾总结,评价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解答。
2、评选出优胜小组。
六、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数学书79页1题。
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特点是:通、理、补,“通”即对所学习的知识回顾,达到融会贯通。“理”即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补”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之提高。
1、系统整理,查错补漏。课前我就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学生在练习和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错误类型以案例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查找错因,以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目的。
2、横向沟通,形成网络。对单元中包含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沟通,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图,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内化知识。
3、提升策略,形成技能。针对本单元的考点和题型设计题组练习,对每一题组的解题策略作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4、分层训练,分步达标。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盲点,设计系列基本练习,把难点进行有效分解,让学困生通过完成这些基本练习来感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5、融入生活,增强兴趣。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对复习课的拓展点我是选择了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数学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最优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