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简介
(2014-06-08 17:40:14)
标签:
体育 |
分类: 共享课课程与资源 |
本课程的名称为“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其含义为“小学的课程设计与课程评价”。现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本教材的基本宗旨,是持“大课程观”,从小学教师日常需要出发,研究和阐述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由于这项工作具有开创特征与挑战特征,纲目的酝酿、书稿的撰写与修改,充满艰辛。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传授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能力与课程评价能力。
本课程的拓展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并进行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教师教育由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两部分组成。
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结构如下:
通识教育课程(普通素质教育)
我校开发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建议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课程既是小学师资的职前培养课程,也是小学师资的职后培训课程。
本课程的名称内含三大基本理念:设计(design)理念;评估(evaluation)理念;课程(curriculum)理念。
三、专业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一是在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二是在职小学教师。具有大专水准、本科水准或硕士研究生水准的在校师范生或在职教师,都可以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的建设与开设,是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提升在职小学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水平与能力服务的。
本课程的学习者,应以提升自己的课程设计与评价能力为核心,将听课、讨论与交流、自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应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科学而规范地设计小学课程;从教育规律出发,科学地评价小学课程,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先阐述课程基础知识,介绍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小学课程与中国当代的小学课程,然后阐述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最后逐一研究小学各主要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本课程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理论自成体系,另一方面理论服务于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实践。
本课程以教师授课讲解为主;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交流、课后自学研究三结合。
五、本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联
本课程应在学生修完教育学、心理学后开设,学生最好有一定学科教材教法基础、实习基础或小学教育工作经验。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应包括相对集中的教育实习。
六、课程特色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工作,人们一直在做,但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专门研究,并在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尚属创举。富有创造性、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色。这门新设的课程将教育原理与课程理论融化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具有特殊价值。
七、教学条件
教师条件:本课程的执教者,是具有30多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具有教授职称)。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与评价,请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影响的小学特级教师执教。
教学设施:本课程的运行,具有标准教室、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网络学习设施等。由于经费充足,本课程具有良好教学设施。
教材要求:本课程具有即将正式出版的纸质教材。在纸质教材正式出版前,暂用自印教材与电子教材。
本课程评上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后,团队力量不断充实。本校先后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科班、理科班、英语班成功开设本课程。教学效果较好。
八、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覆盖面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由三个课程模块组成:一是课程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概说(教材第一章),二是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三是小学各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教材第五章至第十章)。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能覆盖所有未来或在职小学科任教师的工作需要。
九、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课堂交流相结合、课外自学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十、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2]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edu.qq.com/a/20120202/000112.htm。
[3]钟启泉等主编《新课程的概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黄济等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5]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版。
[6]季银泉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7]沈德立主编《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处第1版。
[8]季银泉著《小学教学模式》,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9][日]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第1版。
[10][英]David Whitebread主编《小学教学心理学》(赵萍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第1版。
[11][美]Carl R.Rogers & H.Jerome Freiberg合著《自由学习》(伍新春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2][美]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合著《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课题组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第1版。
[13]肖川主编《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4]黄大龙等编著《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5]黄亢美主编《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6]雷玲主编《听名师讲课》(语文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7]周日南主编《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8]林良富主编《追寻儿童数学教学之真》,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9]顾建军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1]王斌华主编《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同步教学资源》,http://www.pep.com.cn/czsx。
[2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