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淳古八景”系列之六】 石臼渔歌

(2013-01-04 09:03:07)
标签:

系列之

高淳古

高淳县

地方

大中

杂谈

分类: 高淳文化

 

石臼湖,分属于两省三县,即安徽的当涂与江苏的溧水、高淳,目前湖泊面积是207平方公里。石臼湖是古代丹阳大泽的一部分。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称:“丹阳湖,在溧水西南二十八里,与当涂县分中流为界。”有人说,这证明唐朝时候还没有石臼湖。高淳古柏镇一带又有俗语说:“先有彰教寺,后有石臼湖。”彰教寺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年),那么这似乎又能够证明石臼湖的产生晚于唐朝了。其实,古丹阳湖的分化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开始了,到两汉的时候也已经有了“三湖”的雏形,所以南朝的诗人谢朓才有《望三湖》这样的诗篇。但“三湖”当时“夏秋一片汪洋,冬春则露滩”,各自并没有完全独立,因此石臼湖也一直没有单独命名。到了北宋,由于泥沙进一步的淤积,和人们大规模地围湖垦田,石臼湖完全从丹阳湖里独立出来了,其外形酷似一只石臼,于是在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完成于雍熙四年,即987年)里首次出现了“石臼湖”的名字,并有了初步的描述:“石臼湖,在溧水县西南三十里,西连丹阳湖,岸广百六十余里,北枕横山,东连禀邱山。”还称:“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四山,俱在石臼湖中。”

石臼湖美丽而富饶,四周群山环绕,旧时,湖中众多山峰耸峙。石臼湖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称誉,银鱼、螃蟹、野鸭成为湖里的“三珍”。高淳、溧水两地同时将“石臼渔歌”(溧水叫“臼湖渔歌”)列入了各自的“古八景”里。1983年,南京市评选“金陵四十景”,“石臼渔歌”也列名其中。

什么叫渔歌?渔歌就是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民歌。目前,石臼湖上基本上听不到渔民唱民歌,那么,过去石臼湖上有渔歌吗?查1957年高淳出版的《高淳民歌》,里面有“生产号子”、“田牧歌”、“节日歌舞”、“风俗音乐及其他”,但没有收录一首渔歌。高淳水面积占三分之一,并有大量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这本集子没有收录到一首渔歌是比较奇怪而遗憾的事情。但1990年出版的“南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里的《南京歌谣谚语》却收录了溧水的一首七言三十二句的《渔家生来爱船网》,虽然这首渔歌产生比较晚,但也表明石臼湖等水上还是有正宗渔歌存在的。

民国初年,溧水人董余庆(字善舟,号亦狐)编辑了一本《溧水乡土教材》,里面在介绍“石臼渔歌”时说:“石臼湖……中产鱼类甚夥。居民多赖为生计。故捕鱼者舟楫往来,如凫者渚,日夕则歌声四起,响彻湖滨,水影山光,相映一色。情景之妙,无过于此。”董余庆对“石臼渔歌”的描绘或许并非出于想象。明末清初,徽剧形成了自己的两大主要声腔——“吹腔”和“拨子”。“拨子”是徽剧各声腔中最早具有较完整的板式结构的一种声腔。而“拨子”有产生于石臼湖上的渔歌的说法。《华东戏曲剧种介绍》里记载说:徽剧老艺人谈:“高拨子出于应天府高淳县,该县为石臼湖、丹阳湖所绕,湖中渔民多喜唱歌,撑船时随拨随唱,故名拨子。出于高淳,所以叫‘高拨子’。”《高淳戏曲资料汇编》称:“据传高拨子原是高淳一带水乡渔民在划船捕鱼时所唱的一种民歌。‘拨子’即‘驳子’,高淳人称小船叫‘驳子’。因为这一曲牌原产高淳,故名‘高拨子’。”

不管高拨子是否产于高淳,但以上资料都说石臼湖上常常流唱着一些渔歌,这决不会是空穴来风。其实,在捕鱼的艰辛劳动中,在家乡美丽的湖光山色中,在养育了沿湖百姓的神奇富饶的石臼湖中,在有着“出门山歌进门戏”的文化习俗的高淳,渔民必然会唱出一首首动人的渔歌。

据戏曲研究者推测,石臼渔歌的风格应该是高亢优美的。在石臼渔歌的基础上产生的“高拨子”,它的唱腔又和徽剧结合,形成徽调。同时,它又运用于京剧,形成了高亢激越的风格特点,多用来表现正面角色的豪情壮志。如《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穆桂英,现代京剧《沙家浜》里男主角的唱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其实,如果去访问老渔民,或许还是能够搜集到一些渔歌。如石臼湖边至今有两句许多人熟悉的很抒情的“渔歌”:

又没底呵,又没盖,

拿起鱼来又风快!

渔歌是歌唱罩麻罩这一捕鱼活动的。渔歌简洁明快,没有曲折的铺垫,没有详尽的描写,冲口而出,一语道出了罩麻罩的特点。渔歌里的,是捕捞的意思,形容捕鱼的轻巧。最后一个字,在高淳话中应作的意思来理解,表达了对神妙的捕鱼工具的惊奇之感,迸发出对创制麻罩的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也充溢着劳动人民的自豪。短短两句,歌唱者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石臼湖上渔歌美,也得到了高淳、溧水两地文人的赞美,他们纷纷写诗进行描绘歌咏:

明代高淳县令黄大源诗:

平湖春浩渺,举网得鲈鲟。

濯漾晴波碧,歌残落日阴。

扁舟忘结驷,轻笠当华簪。

个里真堪乐,茫茫世不寻。

高淳弘治举人夏辑诗:

一叶扁舟百里湖,烟波深处想婆娑。

轻风短棹斜阳外,几曲沧浪自在歌。

高淳教谕干凤诗:

几叶回舟逐暝烟,踏歌欸乃殷江天。

菰蒲残处从栖泊,吹笛船头人未眠。

溧水清代文人卢文昭诗:

万籁齐收声寂寂,一苇徐泛影娑娑。

凄清入听消尘想,断续中流起棹歌。

溧水清代文人严肇万诗:

非关贷利垂香饵,却爱丝纶下钓船。

芦笛一声渔唱也,元音谱旧小神仙。

当然,对于石臼渔歌的理解不应该局限在渔歌本身的理解上,它是渔民生活的艺术反映。渔民的生活既有轻松自由、愉快豪迈,更有风里来浪里去的艰辛愁苦。明末诗人魏吉《藕丝堰歌》描写一个新婚的渔民,因为风高浪大,渔船被吹到了湖对岸,一时回不了家,流落外地只好贱卖一天的辛苦所得:

二月丝,五月谷,

渔家卖鱼风雨天,二者如土不值钱。

溧水民歌《渔家生来爱船网》里唱:

渔家命苦眼发黄,度日如年捱辰光。

铁树都有开花时,石榔何时把头胖。

(注:胖,浮。)

高淳凤山有一个小村子,叫张王芮。这个村子,因为高淳正德七年加高东坝三丈,他们的芮庄圩被淹没了,从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村民只好以渔为生,全部的衣食都依赖石臼湖。地方上一首民歌调侃张王芮村的渔民:

张王芮张,三天不张网,

饿落(得)来(在)家来(里)卡砻糠。

如今,石臼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湖边的人们在谱写一曲新时代的“石臼渔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