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市场和观众引导电影创作

(2013-05-27 23:00:34)
标签:

电影

观众

导演

娱乐

分类: 娱乐盘点
    最近业内充斥“要更多的让市场和观众引导电影创作”的言论,一些坚持己见的导演被批评为“傲慢”。这种观点甚至得到了一些资深导演的赞同,比如陈可辛,“有些大导演确实被惯坏了”。最近听说有些新片已开始尝试通过不断试映,根据观众反馈来修改、调试最终的成片。

    尝试、探索总是有价值的,不过对于这种思维的整体倾向,笔者持保留态度。尊重观众并不代表要把创作的主导权交给他们。或许这么说不太好听,但大多数时候观众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虽然他们往往对自己不想要什么态度鲜明。此外,这种唯“民意调查”论的一大缺陷是:永远是根据已知情况做推算和判断,结果自然是只能做出重复的东西,这无异于抹杀了尚未发生的一切可能。

    把决定权交给“观众”在操作上也不现实,其结果是决定权由市场掌控。这又是一重误导。市场反馈对于判断不同题材应如何运作无疑具有参考价值,但如果以此作为选择的绝对标准则是本末倒置。以前采访徐克时曾聊到这个问题,大导演对此的反应异常激烈。在他看来,市场引导创作是很危险的信号,很可能造成老板和市场人员最终在决定内容,“这些恰恰是最没创意的人”。这样说或许有点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运作确实是电影产业中最现实的部门,而拍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梦。

    我坚信电影应是带有个人性的创作,只是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兼顾大众品位。但无论如何,创作不是民主,艺术不是逻辑。通过商业计算,至多能做出平庸之作。当然,在时下电影工业的环境下,偶尔或许也能“算”出一部卖座片,比如《复仇者联盟》这样的,但问题是《异星战场》《海神号》等超级赔钱货也是以同样的模式“算”出来的。由此看来,“计算”的胜算未见得就比“创作”高。再说了,后者中还有《少年派》这样的例子——如果把决定权从导演手中拿走,这样的电影以后就再难出现了。

    已故著名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对此问题的看法是,你能为观众拍电影的唯一方法就是为自己而拍——这不是因为自大,纯粹是因为实际操作的原因,因为“一部电影要拍得引人入胜,你就不得不把自己作为参照”。因此,导演必须尽量挑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

    但问题是,导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观众也会感兴趣呢?很遗憾,这个答案在电影出来之前你永远不会知晓。这当然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只有创作者自己产生强烈兴趣的东西才有可能引起观众共鸣,而“当你试图预测观众想看什么的时候,结果大多会失败”。因此,当下面对市场和资本的强势,导演们必须更加自信一点。正如吕克·贝松所说,时至今日电影牵涉的东西已经太多,因此“有时艺术家还是需要认真倾听一下别人的意见”,但仅仅是倾听而已,“最后还是得自己做出判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