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资存在着章法,那么,不同的投资者的章法未必相同。
近期看到的一篇文章讲到:如果年换手率超过300%,就不是价值投资。
在我看来,这逻辑是体育老师教的。我们知道1+1=2,并不代表2就只能是=1+1。
可惜了,类似这样的观点和推论,在股市中比比皆是。
长期持有优秀标的获取了高复利,并不代表高复利只能来自长期持股不交易。
我本人虽然也不太交易,甚至最近几年的换手率几乎忽略不计,但我不排斥交易。
投资,不要轻易的给自己贴标签,比如,集中和分散,事实上,都行;再比如,
交易或不交易也是如此;优秀与低估,也是同样的道理,各有千秋。太多了,不展开。
所有的章法,其共同点无非就是两点:或价值和或价格。
有人喜欢与价值共成长,有人喜欢价格波动获取差价。有人两者兼顾。
哪里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明白了,当下的股市明星,是文科思维者居多。未来或许会是理科思维者的天下。
文科思维者的长处是能说会道,文章吸引人,虽然多专家,但没有什么大家。
初中的几何题,需要探索不同的路径,但是同样的路径并不一定适合下一个题目。
每一位投资者都应该思考自己的能力在哪里?
我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给自己做能力评估:可以获取怎么样的、理性的复利高度。
然后是一个策略、一个策略,不断的思考、反反复复的思考。
经过十年的投资思考,我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复利定位是:底线15%、而天花板则29%。
几个重要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速会越来越低、市场逐渐成熟、我自己的能力也提升也会接近天花板。
另外,还有难以改变的一点,市场整体的确定性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
所以,我无论怎么思考,总难以找到能够突破30%复利的投资策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