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股票能不能买,首先取决于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即估值。
但是,对于PE估值风格的这类股票,其关键的增长率这个要素并不容易预测,即便参考历史数据,也必须做好理性预期,接受落差。公司属性会重演,但增长率数据会改变。
投资,不只是能不能买这一层思维。这种思维只是初级的。大众热衷于的个股之间的争论,99%以上停留这一思维区域。
真正有自己想法的,背后一定会有很多其他逻辑,简单的比如:买多少?怎么买?
至此,即便做到了这些,虽然能成为赢家的那个"一",但还谈不上真正的成熟。
个股与仓位匹配,除了估值影响的思考,买多少?怎么卖?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组合中个股之间的仓位匹配;流动性现金的预留;如何在阶段性过程中做一些卖的动作,卖多少?卖什么等?再比如,结合市场特征,在什么位置选择主动出击?什么时候适合停止交易?什么时候适合清仓出局?什么时候适合满负荷前行?
还有呢。
比如,什么策略能确保以上这些想法和目标,能够相对正确地实现?
最后再说一点,考虑资金使用效率,又会延伸出更多的东东。
投资入门,并不难,只要刻苦学习走正路即行。但是,要走向更高的境界,实现更高的复利,则要看自己的造化。因为如何实现高复利是没有教课书的,你即便熟研巴菲特股东信,也不能解决。
我们过去的十年,不是急于行动的十年,而更多的是思考的十年,并且还夹带可复制的思维策略。
我们过去的十年,是最简单的起点终点两个动作的十年。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会是一个长期实践优化策略的进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