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投资,尤其是低估的集中投资,非常考验投资者。
我过去的十年是集中投资的十年。
低估集中的优势建立在确定性和融资手段,确保最终整体收益率稳定可观。
但弊端也很明显:阶段性的小交易很不方便。
捞不到阶段的波动收益。原因:
一、下跌后融资限制无法再买入。
二、适度上涨后但估值目标位迟迟不到,同时由于个股集中,往往会放弃小幅度的波动交易。
过去十年的集中投资,我基本遵守一个策略,关注起点和终点。做完一个,再寻找第二个。
组合与集中,两者风格差异非常大。
这里讲的组合指的是选择成长性的个股,但是估值优势基本没有或不明显。
成长股的合理估值只是一种表述,很难具体的量化定义。原因在于股价和未来增速的匹配,无法预计。
所以,成长股的集中投资本质上不能够确定投资收益高度。其结果是,有可能高复利,有可能平庸收益率。
我们拒绝平庸,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放弃集中成长,更不能盲目融资。
但是,通过组合策略,是可以弥补以上缺陷的,并且应对适度的短线波动交易,则更加从容。
优势就会明显。
其逻辑是,不能够确定个股复利高度,但是通过一揽子的组合,是可以平均的。
假设单一个股的复利高度分布区间是10%到20%,甚至更高,那么,通过组合可以获取平均数,即15%上下,再通过短期交易手段,还可以人为的提高复利。
组合的个数适度的多一些,那么获取平均数的可能性更高。比如8到16个股票。
当然,这些个股的基本条件是,具备12%到20%的内在价值能力,至于估值,模糊的合理即可。
模糊的正确,即逻辑。
未来,我们会采取更加优化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一部分仓位采取组合投资。
当然,还需要很多的辅助手段,不再一一细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