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保持15%的增速,应该属于非常棒的。
长期保持20%增速的,少之又少,属于稀罕的。
当然,有些人可不这样认为。
甚至有人说中国和美国医药行业有100-500倍的差距,显然数学功底极差。
我从来不敢奢望自己有能力对某个行业或某家企业能够做出未来长期保持20%以上的增速预测。
虽然我坚信一定会有企业长时间内做到20%的增速,但谁能最终胜出,我宁愿坚信只有事后才会知道。
投资者最大的风险是对个股预期的不合理的乐观预测。
所以,保守是应该的。对待再好的公司,也应该有所防备。那么,在策略就应该采取分步买入的做法。
我这里讲的非成长性,首先是非负增长,具体定义为理论复合增长率在接近于0-15%之间。
一般而言,15%的增速,享受未来10年净利润累计作为市值,是合理的。对应的是20倍市盈率。
同样的道理,接近于零增长的个股,享受5倍的市盈率是正常的,实际上就是5年的利润累计。
5年到10年,是一倍的关系,相当于5个15%的乘积。
基于5个15%,把15%的增速分成5段,每一段的区间为3个百分点。
增速与累计的对应关系为:0%-5年;3%-5.75年;6%-6.6年;9%-7.6年;12%-8.75年;15%-10年。
当然,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大致合理的理论估值,具体的应用是不尽相同的,行业不同需要分别对待。
我还是拿兴业银行为例来说明市场的可能性报价。
市场认为兴业银行的未来增速为零(相当于偏离实际数据下的悲观的预期),那么5年净利润累计就是他的估值水平。去年每股收益2.74元,零增长假设下的5年净利润累计则为2.74*5=13.7元。13.7元大概率是市场对兴业银行股价的较悲观反应。
如果市场认为兴业银行能够保持6%的增速,那么合理估值下的6.6年的累计值就是21.45元。(1+1.06+1.12+1.19+1.26+1.34+1.42*0.6)*2.74=21.45元。
影响估值的因子很多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估值思维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