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道数学题目,是给初一新生的:
原式=1/10的平方+1/11的平方+。。。。。+1/100的平方。证明该原式大于0.09,小于0.102。
客观讲,对于刚从小学毕业踏入初一的新生而言,这个题目稍稍有点难度。
当然,对于那些课外参加数学强化训练的、同时做了一定数量的难题的同学,恐怕也不是难题。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老师,大多不太具备对某一类型的题型作高度系统概括的能力,或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够自如熟练的扩展以及启发性的举一反三。
首先,大纲不会做出这样高的要求;其次,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老师,自身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意识。
教师,这种能力和意识的缺失,来自教育部门自身的体系缺陷。
教育,如同股票投资,其道理都是相似的。
投资者需要熟练掌握估值判断和识别值得投资标的的应用能力。
那么,教育部门的任务就是,评价人才,以及通过何种方式选拔到人才。
当下的高考体系问题,不在于高考制度的合理与否,事实上,高考是非常好的方法。
事实上,当下的高考执行,问题依然很多。简单的举例:对各科目的分数取舍、以及对各科目难度识别。
把语数英三门科目都设置成150分,一定会成为问题。
题目的难度识别度不高,也是问题。
浙江数学满分150分,而达到140以上的学生比比皆是,这如何识别人才?
如果浙江全省数学分数高于140分的学生,只是寥寥无几,那就对了。
没有高的区分度,何以识别人才?难怪流行这样的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
悲哀!
回到本题。
如果最终把该题目的两个证明做完了,那是不是代意味着完成了本题?
显然不是。
做完题目,可能只是浅浅的解决了一个题目而已。
我始终认为,对数学题背后的延伸思考,那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习惯。
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培养人才,思考的能力,才是核心的基础。
可很少有学生去这样想。
事实上,大多数老师也未必有这样的引导能力,或者即使有那么一点,但其拓展的程度也不会太深。
对思维严谨且发散的同学而言,本题目算不上难。
做完该题目以后,如果我再做一个简单的追问,其原式的实际数值最接近多少?
比如,要求精确到千万分之一的小数位。
那又该怎么做?
这是我对儿子本周末数学习题辅导时的感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