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之初,琢磨“估值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我大致是粗浅的从字面上去理解。
当然,我明白,“一半“”这两字只是表述方式而已,并非真的是五五开。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重点的回到估值这个话题。
估值的思考脚步,是理性投资者永远停不下来的。
慢慢的、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估值这个话题,无论你用什么文字和语言,也无法让一位特定的对象能够彻底明白你的描述。
语言和文字的背后,必然是大量的难以完整表达的思维和逻辑。
若把估值的科学部分中的偏差依然归属科学的范畴,那么,估值的大部分应该是科学,只有小部分才是艺术。
但是,这估值中小部分的艺术作用和贡献率,并不一定亚于估值中大部分的科学。
所以,我理解的估值的艺术部分,首先,和估值的科学部分的偏差值是没有关系的。
其次,估值艺术必须为实际投资发挥作用。如果不想拥有一个股,那么,再精准的评价估值,毫无现实意义。
当投资者在支付真金白银前,艺术部分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艺术,不是具体的估值倍数的高低。从实用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如何买卖对我有利。
所以,如果说科学的那一部分是相对静态、容易把握的思维范畴(虽然也有动态的业绩预测),那么,艺术则更多的表现为动态的、多变量的思维。
比如,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纵向的、横向的、整体的,局部的、宏观的、微观的等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思维。
我说的,可能还是不够明白。
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比如,市场的情绪会对你的个股产生什么样的估值杀、估值击。
或许这样更加明白一些,但是,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艺术,本质上也和科学部分一样,都是属于评估的范畴,只是评估时使用的因子有不同。
艺术更艺术,科学更科学。
把投资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油耗,那么,投资者个体的操作水平和汽车自身的设计参数,理论上讲,两者完美的组合才可以使油耗和动力达到最佳的比值。
理论上讲,投资者的最佳收益比,一定是来自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最后,归结为标的、仓位、策略等的综合运用,最终实现理想的输出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