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并不是容易的事,再优秀的企业也无法保证可延续历史辉煌。
甚至可以这样说,无论多么优秀的企业,也会出现瓶颈的那一天。
定量,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任何定量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定性。
所以说,定性和定量,大致都是模糊的。
巴菲特继承格雷厄姆,并发扬光大,经历了两大过程:4毛钱买1元、合理优秀。
显然,4毛钱买1元,大多属于平庸的公司,一般不属于合理优秀范畴。
两者也很少会有重叠的机会。当然,A股市场大致也出现过重叠的机会(但往往事后被证明)。
如何评估4毛,是学问。如何评价优秀合理,也是学问。
两者的定量,平庸的公司更难,而相对行业的优秀,定量反而容易些。
原因在于,前者的定量一旦偏差过大,比如20%的偏差,可能需要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弥补偏差。
而后者,同样是20%的偏差,一旦未来业绩增速超预期,市场会迅速抹平偏差,偏差消失了。或者说本身可能不是偏差。
比如,优秀的合理,若前一年增速15%,第二年为25%,市场往往会给出50%以上的估值上升。
简单的讲,4毛钱买1元的报价体系,往往是做加法。而合理优秀的估值体系,必然是做乘法。
那么,是不是合理优秀的投资模式一定超过低估?也不一定。
如果股市规则是,一旦买入则10年内不允许交易,大概率而言,持有合理优秀是好于低估的。
而股市规则不是如此,由于市场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低估投资模式也是具有生命力的。
反过来,前面讲的合理优秀好于低估,也是大概率,并不是必然。
所谓的“合理”也是伴随着优秀变化而变化。合理,并没有刻定的标准。
低估模式,对定量的考究难度高,对投资者自身的估值能力要求更高。
对于合理优秀,价格固然也很重要,但是时间拉长,重点还是在定性层面。
基于定量的,则需要投资者具备精确定量的能力,且选择的公司的ROE并不差,增速反而是其次。
基于定性的,则需要投资者具备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速的预估能力,绝对不允许出现恶化的可能。
低估风格,适合追求确定性的收益区间。投资者和股票之间是利益关系,早晚分手。
合理优秀,适合追求弹性大的收益区间。投资者和股票之间是朋友关系,不离不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