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至2017年底,建行股价42%。同时期,兴业银行涨幅6.7%。
如果按照2016年熔断机制产生的最低点计算,建行涨幅87%,兴业涨幅32%。
很明显,兴业远远整体涨幅是远远落后建设银行的。
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复杂,尤其是2017年以来,兴业自身面临的困境更多一些。
市场喜欢这样的,当一家公司面临局部的困境时,市场会把所有的不利因素掘地三尺。
毫无疑问的是,这其中众多的因素中,也包括兴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下的问题。
2017年三季报显示,兴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82%,建行高出兴业4个百分点。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市场已经在挖掘建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这一“靓丽“点。
当然,兴业股价不涨,并非只是资本充足率这一个因素,不利因素确实很多。
但大致可以猜测,建行在资本充足率上的优势,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这一重要的因素再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继而导致了相对较大的溢价。
资本充足率真的是那么重要,且是高的一定比低的好吗?
你用脚丫子想想就能够明白,绝对不是那么回事。
在符合监管要求、同时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长期资本充足率越低,对投资者的权益增加的速率一定是越高的。
逻辑就是:对于同一家银行而言,抛开其他因素,单就资本充足率而言,如果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资本充足率越低,其资产撬动的杠杆越高,其事实是,往往对股东越有利。
即便考虑定增带来的股权,逻辑不变,依然是越低越好。
常常看到一些投资大佬抛出如此的逻辑,我常常无语。
如果说,基于市场的观点,这可能是对的。
但是,但是,但是,从本质上而言,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话,最好是把背景交代清楚后,再说出来,比较妥当,才不会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