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些博文,有人误以为我只喜欢算细账,其实是理解有误。
精于计算的前提是寻找能够大概率算得清的标的,出错的概率非常小,而不是去应对难以把握的、会导致致命的误差。
通俗的讲,就是模糊的正确。是基于保守,做好较坏的预测准备。
当然,也没有必要做出不合常理的、极其悲观的预测,比如认为银行业未来会持续保持负增长。
就说兴业,假设未来10年只保持0-5%的增速,十年后,按照净资产估值,也可获得200%的收益率。
为什么能够获得200%的收益?是目前的估值便宜。
如果今天兴业银行股价是25元,十年后股价50元,那只有100%的收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兴业银行未来每年的增速是不管是5%还是12%,都能够确保获得算得清的底线收益。
少,则预期之中,多,则喜出望外。
反过来,你持有一个25倍PE的个股,一旦增速达不到预期,就会被严重打脸。
25倍市盈率,即便按照较乐观的市场估值,无论如何,长期复合增长率也要达到15%以上。
如果某一年,业绩增速只有7%,而不是17%,就有可能面临双杀,惨不忍睹。所以,你无法保证有正收益。
PE估值的,一般投资者是难以通过计算得到确定性的业绩复合增长。
除非你有足够的眼光可以判断长期。
反过来,一家公司具有适度的溢价,且大概率可以判断未来具备可以支撑目前估值的复合增速,那才是理想的。
精于计算适合PB估值的标的,很难套用在PE估值的个股上。
PB估值的,即便有些出错,也无伤大雅。
而PE估值的,一旦预期落空,短期会面临大困境。这是属于“正确的错误”范畴。
精于计算,本质上是在保守的前提下的毛估估。这种毛估估不会伤害到自己。
精于计算,算的是估值和业绩增长之间的匹配关系。
表面上看,算法,是一种模糊的算,但本质还是精。
为自己的投资而精。
精到保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