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林奇把PEG发扬光大。
A股市场是把PEG盲目应用到极致。
如果把盲目排名,恐怕数得上全球第一。
而我一直在猜想,彼特林奇的数学天赋不得了。
可惜百度上找不到有关彼特林奇数学天赋的信息。
我通过现金流模型来模拟还原PEG的合理之处以及局限性。
事实上,很多投资者误用了现金流模型。
这几年流行大咖写投资类的书,但我没有见过哪一位大咖能够把现金流模型说清楚的。
关键原因在于把现金流模型的前置条件理解错了。
那些大咖即便把前置条件理解对了,也不见得能够还原。
现金流模型最适合巴菲特收购整个公司控股权的计算方式,因为公司每年赚来的钱等同于自己口袋里的钱。
比如喜事糖果。
而对于投资者个体,买入股票不等于把公司的每股收益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每股收益是账面上的钱,不能马上放进口袋的。这就要求在模拟测算的时候需要二次贴现。
先说应用现金流模型的局限性:万一增速不达预期而盲目应用PEG,有可能出现双杀。这个很好理解。
再来谈合理之处:
为什么要二次贴现以及如何模拟测算,具体不再细说,投资者自己去思考。
我只说结果。
我用十年做周期来模拟还原,个中道理也不再展开。
得有所保留。
理论上的测算结果(二次贴现采用5%利率):
5%的复合增长对应8.11PE。
10%复合增长对应10.75PE。
15%复合增长对应14.33PE。
20%复合增长对应19.11PE。
25%的复合增长对应25.50PE。
30%的复合增长对应33.99PE。
显然,PEG为1显得非常合理。
但事实上对于高于20%的复合增长,PEG应用没有多大意义。
我们知道,很少有企业能够保持10年的20%复合增长。
即便是贵州茅台,过去的15年贵州茅台做到了25%以上,但是未来十年要做到20%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我明白,A股市场的大众永远不会相信盲目应用PEG的杀伤性。
创业板的整体高估就是如此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