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杠杆始于2011年初,那个时候,民生银行5元出头。记得融资买入的价格是5.12元。
五年的陆陆续续杠杆经历,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和总结。事实上,现在的杠杆规则已经大变样了。
过去是50%的保证金比率,实际操作几乎可以轻松的做到动态融资140%。而现在只能做动态70%的杠杆了。
这是非常大的数量改变,因为总的可用资金从(假设100万元本金)240万元变成了170万元。
总量资金的缩小,意味着第一次建仓的投入资金有了很大的区别,原来的100%本金投入,一旦股价不跌没有加仓的机会,就意味着已经满仓持有做多,资金使用效率变得很高。
而现在仓位的控制难度远远要比过去难多了,因为要兼顾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率,就很难用本金轻易满仓,对股价的判断程度也需要极大的提高准确度。
甚至意味着从原来可以适当的模糊加仓必须变成精准的射击。一旦过早使用杠杆,面临着后续无法加仓。
比如,股价10元,判断可以适当使用杠杆了,这时候100万元的净值如果使用杠杆30万元,而股价进一步下跌至8元,按照最高0.7的折算率,考虑到交易费用和利息支出,可能仅仅再可以融资20万元,假设股价回升到10元,这20万元的杠杆对整体的收益率贡献只有5万元。贡献率5%。
而在过去,同样的考虑利息和交易费用,可能还能够做到70万元的杠杆,贡献率为17.5万元,贡献率17.5%。
这17.5%和5%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差距。
考虑到杠杆带来的收益贡献率不高,我们必须考虑另外的策略,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就是寻找切换的机会。
当然,随之而来的精力投入也是增加很多。
但终究还是存在着极好的切换机会,我把它称之为变相杠杆。
比如,在持有A股股价10元的时候,判断股票B和A 存在着套利机会,这个时候可以按照适当的步骤,分步切换。
比如卖出30万元的A股票,换成B。一旦获得10%的差价机会,就可以实现3万元的额外收益,贡献率接近或达到3%。如果切换以后在进一步背离,可以按照计划再卖出30万元继续切换,事实上,只要判断相对准确,市场往往会给出这样的套利机会。
这样的操作压力不大,尤其值得放心的是,没有使用杠杆,而一旦股市整体出现深度调整,可以变得非常从容,获得极好的杠杆买入点,这个时候再全额使用杠杆也不迟。
如同古玩店,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当然,做这样的操作是基于股票A和B都有基本面和市场面的安全边际。
说到安全边际,不只是基本面的,这是我的新体会。
基于A股市场特有的特征,当一个个股再也难以下跌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安全边际。
比如,短期中信证券跌破14元,就是好的机会。我可以把持有的兴业银行30%筹码第一次换成中信证券。
当然,这样的安全边际还需要交易策略的跟进。那就是我上面说的持续坚定的有节奏的换仓。
投资之难,真的很难。
至少对我而言,我辛苦了6年之多,即便每一天都在思考资金策略和安全边际,依然还在继续不断的思考摸索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