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兴业高于浦发2元,甚至3元的时候,理应把兴业搬移到浦发。
所以,我基本上清掉了兴业,换浦发。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浦发的相对高估。
在我眼里,招商、兴业、浦发都是一个级别,差不多应该一个股价。
从本轮暴跌的底部基本印证了我的判断,因为兴业和浦发底部股价都是11元90一线,差一分钱而已。
同样质地的个股,在底部区域的最低股价特征上,尤其显得明确。
如同同一种规格的弹簧,遇上极端压力施压时,压缩后的高度几乎一致。而被外力拉伸时,高度差距较难预估。
前期招商股价高于兴业和浦发达20%出头,显然应该把招商换成兴业或浦发。
本轮浦发被生命人寿举牌,股价较兴业高出了近1元,说实话该不该全部拿浦发换成兴业,我心里还真是没有底。
但有一种办法是可取的,那就是逐渐换仓。事实上,这样的切换最本质的理由是,依然是两者都被严重低估。
如果是泡沫股之间的切换,还真的难以做好做对。
反正都是低估的,如果切换以后依然拉大差距,但从长远而言,绝对收益率差距不会大的。
我一直比喻,如果持有三者中的任何一个不动,最终可能只有10%个点上下的收益率差距。
相当于运气好的投资者获得100%的收益,而运气差的投资者也会有90%的收益率。
真正要做到绝对高收益,我更喜欢在底部拿更多的筹码策略。
为什么我喜欢融资?就是基于这种思维。
至于有人不喜欢融资,那是每个投资者的自身风格决定的,无所谓好坏之分。
更有投资者在浦发银行跌至12元、北京银行跌至7元的时候,还喜欢空仓,也算是一种风格吧。
而我,是绝对不会容忍自己无动于衷的。因为我把这样的股价当成铁底的。
我不相信浦发银行会跌破7元8的平仓线(指的是12元位置做到动态100%融资仓位)。
至于本金资金,在浦发银行15元的位置都是可以闭着眼睛买入的。不就是20%的下跌空间吗?
所以,我一直认为,有足够产业资金的企业主,有动态的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银行股是非常值得投资的。
无非就是一个策略:越跌越买。
很多人不敢做足仓位,无非就是担心下跌。而在我眼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我要的是策略,要的是筹码。
你如果有判断持有的个股短期有下跌然后再上涨的绝对确定性,那么,你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策略,唯有策略才能够做到中庸。
所谓的,我上面说的逐渐切换,也是中庸的策略之一。
中庸的最后结果就是极致。极致不是让你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
无数个中庸累积,恰恰就是最大化。中国文化的精髓在A股市场的运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有很多雪球上的大V拿今年的收益率说事,牛逼的150%、200%、甚至300%,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如果是自己的钱,那你牛逼!而拿着投资者人的钱,那是赌博。
比如说,不要以为拿着投资人的钱50元买入乐视网,150元卖出,就是本事。
这种级别的资产管理人,在我眼里就是小屁孩一个。
我倒是喜欢雪球里,梁宏这样的资产管理人,做麻雀觅食式的资产增值人,真正的时时刻刻控制风险。
虽然我和梁宏互加了微信,但是从未有过交流。
梁宏是专职的做投资,而我是业余的玩股票,自身的工作特征不同,自然有可能导致风格的不一。
未来股市必然包括一种投资风格一定是赚大钱的,就是我这里说的切换。目前流行叫搬家。
在我开博之初,还很少有这种声音。
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股民是慈善人。股市本身不是慈善机构,它不收钱,恰恰是穷人捐钱给富人中转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