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8月23日写过博文《现价买入北京银行是否合算》。
理解我的融资体系的股友应该明白我常用的模式:
首先是8元买入本金仓;然后等待下跌20%再使用融资资金。
但即便熟悉我体系的投资者,一般也只浅层次的理解我的体系,而不会细细的去体会真正的应用之道。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一是基于我自己的常识;二是看看我博文后的大多数评论者的水平。
我想通过本篇博文来细说融资背后的使用逻辑以及真正的风控要素是什么?
很多投资者反对融资。严格地讲,这个观点没有错,因为市场是不确定的。
但是,当你满足一定自身条件和投资能力时,适当的、合理的、甚至激进的使用融资杠杆应该是可行的。
我们可以毛估估的预测:截止8月底,北京银行的动态净资产约8.40元。
最近两年,银行业中个股最低动态估值发生在去年3月中旬,最低估值是交通银行,约0.61倍PB。
我们把0.61倍PB作为我在银行股的融资操作参考线。
我开始还原北京银行的融资模型设计的逻辑。
8元买入北京银行本金全仓,下跌20%至6.4元,再使用动态的100%融资杠杆。
可以推算出北京银行的股价再下跌35%,就是平仓线。即6.4元乘以0.65,就是4.16元。
相当于0.495倍的PB。这样的平仓线相当于去年最低估值的交通银行0.61倍PB的再下跌20%左右。
这样的融资设计,我是有十足的底气的。相当于坚信北京银行股价不会跌破4.16元。
这才是融资的风控核心要素。
写到这里,一般的读者依然没有深刻理解我的实际融资使用时的灵活性。
什么时候用融资杠杆?
不是简单的下跌20%才能使用融资,因为很有可能北京银行股价不会跌至6.4元。
真正关键的因素,首先是考虑北京银行在什么股价是物有所值的、是有安全边际的。
我们假设8元的北京银行就是物有所值,也是具有安全边际的。(不要和我谈具体的什么价格才是物有所值,我只是谈我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要分析的是,在投资者自身对股价下跌幅度的预测下,如何灵活的使用融资策略。
我前面讲过,我首先认定4.16元是北京银行的铁底。
同时,假设我判断这轮下跌,7.5元就是北京银行股价底部区域附近,那么在7.5元位置可不可以考虑资仓?
答案是,当然可以!具体的做法就是测算该做多少比率的杠杆。
我们就把这个融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数学题目而已了。
就是先预测底线,然后按照底线原则,做一个数学应用题。
最后的答案,不就是在7.5元位置做动态市值的74.4%的杠杆率吗?
因为在7.5元股价的位置,你融资74.4%的杠杆比率,一旦股价下跌至4.16元,相当于你的市值缩水至55.47%。
这个时候,你的保证金比率为:1.744*0.5547/0.744=0.967/0.744=1.30。
相当于在4.16元的位置,你依然还能够保证130%的保证金比率。
这种计算,当然是小学数学水平而已。但真正懂得灵活运用靠的是思维。
我常常强调精于计算的重要性。实际上,最高层次的精于计算是思维。
总结:融资买入的核心要素是融资买入点是不是物有所值,风控的要素是测算出足够的安全边际的平仓线。
剩下的具体操作都是简单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