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在意大盘指数大跌。严格的讲,我不担忧大盘创新低与否。
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大盘意识。思考大盘可能的下挫幅度有助于我科学、稳健的建仓。
绝大多数情况下,低估值的蓝筹股和指数的同向度相对较高,尤其是这几年的大盘运行走势。
一是蓝筹股权重本来就大。另一个原因是大众喜欢看着大盘走势作为投资交易的决策。
大盘意识的意义是设法让自己的成本适当低一些,因为国内的资金利息成本较高,而股市赚钱本来就不易。
科学建仓,本质上是一种策略,目的无非就是想做点中长期的套利,以应对估值修复时间的不确定性。
时间才是最大的投资敌人,反而是便宜与否的判断相对容易些。
如果四年的不涨不跌,单是合计30%的资金利息,足以让你将来可能产生的利润被利息侵吞了一大部分。
比如100万元市值,4年股价不仅没涨,反而跌至80万元,然后过了两年翻倍涨至160万元。实际上加上6年的45万元利息,6年合计收益率只有10%左右。当然,如果不算利息,则是6年60%的回报。
股价短期趋势,从本质上讲是大众情绪的集中反映,但有时候也常常会莫名其妙。
比如去年6月25日的急跌。又比如去年8月16日的光大乌龙指可以让工商银行在一分钟内拉至涨跌。
讲不出故事的个股,一般情况下市场先生报价都有个基准线,比如银行股报价基本上是相对接近正常排序。
所以我更关心的是个股下跌幅度。特别是预测低估值个股的下跌幅度,相对容易一些,也更有实际价值。
如果大盘再次跌破1849点,理论上有10%的幅度,但这只是平均数概念。
那么有些个股跌幅会超过20%。但有些明显不会,甚至跌幅远远小于大盘跌幅,比如3.7元多的交通银行。
最近有博友评论我是静态的看问题(股价小区间的波动),事实上,不是这样。我把低估值个股的股价定在一定范围内目的是方便建仓,何况我看的是股价向下的幅度,股价底是有一定限度的。
信不信由你。
在我看来低估值的银行股优秀地产股的股价下跌幅度基本封杀,而最后的结局是大概率往上。
2014年的准红包早已经向你招手,看你愿不愿意接住这送来的特大礼包。
我是越大跌越狂喜。我说过,看跌做多。
跌或不跌,价值不变。股价动而心不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