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对切换做些说明。
切换不是简单的出于利益最大化,绝不是不要为了区区小利而轻易切换。
切换思维的最大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深的思考,对内在价值的思考。
如果只是盯着一个个股,同时又没有那么两刷子,往往会走入投资的误区。
任何成熟的投资者,即便水平再高,也会有盲点。
大家承认,股票投资非常复杂,因为时时刻刻有市场先生的多事。
这个市场不是简单的你我,而是股民大集体。
一个事实是,在任何时机,市场先生对个股的报价都会有不公平,永远也不公平。
我们要有切换的思维,思考内在价值和估值之间的市场差异,便于一旦真的有大的机会时,敢于切换。当然,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切换而切换。
举例:
你认为张三和李四的内在价值都是10元,基本面也相近。某一天,市场先生报价也同样的价格,比如6元。
你都喜欢这两个股票,但无法区分高低,你极有可能各半买入,很正常。问题是非常有可能因为市场先生发神经病,某一天张三涨至6.5元,而李四跌至5.5元,而基本面还是照旧。请问,你换不换?
我的更大可能是不换。因为必须考虑自身判断的不确定因素。
我再继续问,有一天,张三涨至7元,李四跌至5元,你换不换?
如果坚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我会建议毫不犹豫的切换。
这既是利用市场的极端错误,同时又是坚信自己的体现。
投资历程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持有和操作锻炼出来的,即便错了,也是价值。
事实上,我的理解,切换思维是相信估值一定会修复的战术延续。
真是因为投资者自身都有估值缺陷,可以容忍一定程度上张三和李四之间的差异变化,但绝不是被动。
有一个前提是大的战略一定不能错。
我常常说的万科和金地集团之间合理估值比是1.25-1.5之间,但是并不是说超过了1.5我就切换,但到了1.75的比值,我一定切换,卖出万科买入金地集团。不同个股的投资都是有底线的。之所以设定1.25-1.5之间会有20%的幅度,本身是出于自身判断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基本面和市场面的综合考虑。
当然,这样的估值对比值是动态的。估值本身就是动态的。
可能越说越远了。
最终还是回归到价值。
把握切换很难。但是有一句话很对:熟能生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