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来不参与新股申购的,因为我觉得几乎所有新股的发行价格都是坑人的。
机构之所以参与新股发行,是因为钱不是自己的。
新股发行改革一直以来是个老大难。
真的难吗?一定不难。
之所以变得难,是因为各方都有利益瓜葛。
最后,散户注定成了新股高价的牺牲品。
这一点我不会觉得惊讶,散户也想刀上舔血,都是自己找的。
回顾海普瑞:
2010年5月,海普瑞新股发行时大股东股权3.6亿股,实际净资产是6.09亿。
新股发行4010万股,每股发行价148元,刷新了A股上市公司发行价的最高纪录,募集资金59亿元。
而根据招股意向书,海普瑞募集资金拟投项目总投资约8.65亿元。
最后海普瑞超募约50.65亿元,超募倍数逾6倍。
新股发行后,大股东10%的净资产控股了近90%的股权,海普瑞上市,造就了李锂夫妇中国新首富的新神话。
“海普瑞现象”可以很好的解读了中国A股高价发行及超募的怪现象。
归纳成一句话:发行机制混乱。
新股发行价格按照市场化运作,价格高低本身不是问题,投资者自有判断。
但是作为监管机构,必须要考虑市场出现不理性行为的后果。
不然,政府设立监管机构干什么用?
我最简单的说一个方案:控制募集资金。
一是把募集资金上限控制在公司发行前净资产的一定倍数(比如2倍)以下。
一个净资产只有6亿元的公司,可以募集近60亿元的资金,明显的不符合逻辑。企业需要进一步的后续发展,完全可以在企业上市后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再融资,这样对各方都有利益。
二是改变发行数量,按募集资金的总金额作为上限,如果申购价格高了,发行股数降下来即可。
比如,有人愿意出865元的价格申购海普瑞,可以!就限制发行100万股,让他们去买好了。
首富产生了,股民可惨了。
这一切,都是市场发行机制怪胎造就的。
监管层一定要有共赢的想法。
利益是靠企业自身经营中去赚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股东靠通过新股发行来赚股民的钱。
大股东和个体投资者已经不是一条船上的人。
难吗?不难。难的是私利的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