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高考已经过去时了。
现在的高考已没有我们当年那种挤独木桥的景象了。
只要你想读大学,一定能够找到地方读的。
对要不要高考的评价,没有任何意义。
高考制度一定是利大于弊。
如果取消高考,那么大学升学就会变成拼爹的游戏了,毕竟极大多数学生的老爸不是李刚。
但是,纵观历年的高考规则,我依然有很多不满。
不满的地方就是理科不理(文科还是合理的)。
什么意思?
报考理科的,其中文理科目的分数结构不合理。
我们那个时候的理科高考总分是710分。语文、数学各120分,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各100分,生物70分。
一般来说,化学属于半理半文。
如果把化学中立起来,那么文科(语文、政治、英语、生物)总分是390分,而数学加物理只有220分。
即便把化学作为纯理科,理科的总分也仅为320分,依然低于文科的390分。
我并不是说语文等科目不重要,而是在这样的机制下,大量偏科的、高智商的理科生,被拒之门外了。
那个年代的选择理科的农村学生,很少有不偏科的。
城市学生占了便宜。
现在的理科分数布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文理科总分比已经是300分:450分(化学放在理综计算)了。
可目前的高考,问题依然存在。
我每年在观察题目的难度,发现数学和理综的难度很低。
对于偏科的农村学生还是吃大亏。
对偏科的学生而言,即便文科题目难度不高,依然白搭,考不出高分,差距无法缩小。而理科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难度降低,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
所以,每年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中,农村学生的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
实际比率还要低,因为大量县市级的考生,是作为农村学生统计的。真正纯农村的学生比率更低。
而农村的考生占了大部分。
能够上北大清华的农村学生真是万幸中的万幸。
何况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考生又占了先天的优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