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价值投资的流派: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
(2012-11-08 21:42:43)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华转载 |
讲的精彩,这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好的文章之一。而立之年能有如此境界,一定有戏。不多见。
低估和成长本都是投资的要点,并且也不矛盾,共同需要坚持一个原则,还是安全边际,只是成长股可以接受多点的溢价。实则上,还是和你的资金大小、资金时间、资金杠杆等有更密切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低估投资可以更安心地做大,我本人就是低估投资为主,在适当的风险前提下切入部分成长股练练手。
原文地址:价值投资的流派: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作者:胡春波
如果有人问我:哪种投资更容易胜出?毫无疑问,我会不加思索的回答:价值投资!
如果再有人问我:价值投资里面,是低估投资更容易胜出、还是成长投资更容易胜出?那我还真应该想一想!
在国外,格雷厄姆是低估投资的代表,他强调“安全边际”的重要性。而费雪却是成长投资的代表,他强调“高成长”的重要性。
在国内,李驰是低估投资的代表,他有句口号是“抱着金融股睡觉”。而但斌现在却是成长投资的代表,他力挺“茅台”。
那么,最后到底是谁胜出了呢?格雷厄姆与费雪?李驰与但斌?现在看来是难分胜负。就像绮天剑与屠龙刀,都威力无穷,却又难分高低!
但是,有一个人却凭着绮天剑(低估投资)与屠龙刀(成长投资)毫无争意的胜出,他就是巴菲特。巴菲特曾坦言,自己的投资理念一部分来自格雷厄姆、一部分来自费雪!
连巴菲特都不刻意区分“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我们却要它们相互PK,似乎注定会是没有结果的结果。
不过,我们的老祖宗似乎比巴菲特还要有智慧。他的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能让我们看清“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的PK历程!
从二零零九年到现在,我一直站在“低估投资”的阵营,我觉得如果连如此低估的银行都没投资价值,别的就更没投资价值了。
遗憾的是,“低估投资”阵营一路挫败,而“成长投资”阵营却一路高歌。这让我不得不反思:也许我的确存在某种偏见,而这种偏见遮住了我的双眼!
我开始引进(关注)成长投资者(博客)的思维,试着抛弃某种偏见,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
按照老祖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思,现在被冷落的“低估投资”,一定会在某一天受到大众的追捧。具体是什么时候,就很难说了,这需要用到物理学的“临界点”。
那么,“低估投资”受追捧的临界点在哪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它为什么低估?低估的程度是否合理?
以银行为例,它为什么低估?首先银行是百业之母,经济出了问题,银行自然会受到牵连(它的业绩虽然亮丽,但人们就是不信邪、认定现在不亏损将来也要亏损,因为银行的杠杆实在太大)。
其二,银行的管理层太喜欢钱了,可以用多多益善来形容。就像大将军希望老百姓全是他的士兵一样,银行董事长也会想:“如果我不断的增发股票,让全国所有的老百姓都来买我的股票,那我掌管的银行不就是全国人民的银行?我不就成了全国人民金钱的大将军,拥有全国人民金钱的统治权?这个时候,我如果贪污个百分点都是天文数字。就算不贪污,搞个超级高薪也是小儿科,谁叫我是超级大将军呢?”
所以,真的不喜欢那种不断的用股权融资,却拿着高薪的管理层。他们这是在拉人头,有点像传销。从这方面来讲,片仔癀的确不错,难怪它要上百元,创新高!
其三,经过这些年的股权大融资,中国的银行已经得了超级肥胖症(国有四大行市值世界靠前),加上差异化不明显(容易同涨同跌),所以没有大资金(大牛市)还真举不起这个大胖子。
其四,如果银行肥胖得不能投机(权重太大),那就只能投资了。从银行的分红率来看,接近于银行的定期利率,看起来不错。但如果这边股权融资,那边股东分红,感觉就像“傻羊羊”剪自己的羊毛分给自己一样,还要给“剪毛师”工钱(红利税),感觉怪怪的,这样还不如买高息债券,至少它剪的不是自己的羊毛!
综上所述,银行股起动的临界点是:经济好转、不再股权融资、大牛市的到来、不融资下的高分红。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四点都不确定,低估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另外,大家都争着当银行的管理或将军(银行薪水高),而不愿当银行的股东或士兵(管理层持股特少),是否预似着股东回报太低、而管理回报太高?还有,很多银行跌破净资产,而银行却不愿回购,是否预似着管理层只想拉人头(增发),而不愿减人头(回购)?唉,人性使然,哪个将军不希望全民兼兵呢?这就是银行股的悲哀!(注:这不是攻击银行,本人重仓银行,只是在反思银行到底怎么了?)
那么,银行现在低估的程度是否合理?我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觉得没必须追涨,因为它启动的临界点:经济好转、不再股权融资、不融资下的高分红、大牛市,都不太确定。
所以朋友们:如果看好就慢慢低吸吧,不建议追涨。这就是我对“低估投资”的理解!
另外,我觉得“低估投资”的兴起,应该在“成长投资”无以为续的情况下发生。为什么?因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东还在风光,河西哪有魅力?
其实资本市场就是一个世界,只不够它现在处于最原始的阶段。这里有动物之王的老虎(资金雄厚,力大无比),它走到哪里哪里涨。也有森林之王的狮子(专注一个点,力大无比),自称涨停板赶死队。还有各种无主见的小动物(散户),它们有时狐假虎威,有时吓得屁股尿淋。
当然,在这原始世界里,还有我们的祖宗“智人”也在与老虎狮子们搏弈。他们的力气也许很小(资金薄弱),但他们勤于思考(知道要走价值投资),善于制造工具与武器(如交易纪律、资产配置、与人合作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敢确定“智人”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最后统治着整个资本市场。到那时,老虎、狮子及其它小动物一看到“智人”就会说:“哇,那就是神,是股神”!就像我们看到巴菲特一样。可巴菲特却说:“我是人,不是神”!
如果将来资本市场真会被“智人”统治,那我们真该用心研究下“智人”的需求,看他们喜欢喝什么酒?吃什么药?这样我们才能跟着发财!
根据研究,我发现“智人”喜欢二道菜:一道是低估(投资),一道是成长(投资)。他们最讨厌高估与衰退!另外,他们非常自信,喜欢集中投资,这就导致了“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的翘翘板效应,所以我才说:低估投资的临界点最好在成长投资无以为续的情况下。
那么以“酒、药”为代表的成长投资,什么情况下会无以为续呢?它的临界点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它为什么高估?(下篇待续……)
胡春波书于广州
如果再有人问我:价值投资里面,是低估投资更容易胜出、还是成长投资更容易胜出?那我还真应该想一想!
在国外,格雷厄姆是低估投资的代表,他强调“安全边际”的重要性。而费雪却是成长投资的代表,他强调“高成长”的重要性。
在国内,李驰是低估投资的代表,他有句口号是“抱着金融股睡觉”。而但斌现在却是成长投资的代表,他力挺“茅台”。
那么,最后到底是谁胜出了呢?格雷厄姆与费雪?李驰与但斌?现在看来是难分胜负。就像绮天剑与屠龙刀,都威力无穷,却又难分高低!
但是,有一个人却凭着绮天剑(低估投资)与屠龙刀(成长投资)毫无争意的胜出,他就是巴菲特。巴菲特曾坦言,自己的投资理念一部分来自格雷厄姆、一部分来自费雪!
连巴菲特都不刻意区分“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我们却要它们相互PK,似乎注定会是没有结果的结果。
不过,我们的老祖宗似乎比巴菲特还要有智慧。他的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能让我们看清“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的PK历程!
从二零零九年到现在,我一直站在“低估投资”的阵营,我觉得如果连如此低估的银行都没投资价值,别的就更没投资价值了。
遗憾的是,“低估投资”阵营一路挫败,而“成长投资”阵营却一路高歌。这让我不得不反思:也许我的确存在某种偏见,而这种偏见遮住了我的双眼!
我开始引进(关注)成长投资者(博客)的思维,试着抛弃某种偏见,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
按照老祖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思,现在被冷落的“低估投资”,一定会在某一天受到大众的追捧。具体是什么时候,就很难说了,这需要用到物理学的“临界点”。
那么,“低估投资”受追捧的临界点在哪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它为什么低估?低估的程度是否合理?
以银行为例,它为什么低估?首先银行是百业之母,经济出了问题,银行自然会受到牵连(它的业绩虽然亮丽,但人们就是不信邪、认定现在不亏损将来也要亏损,因为银行的杠杆实在太大)。
其二,银行的管理层太喜欢钱了,可以用多多益善来形容。就像大将军希望老百姓全是他的士兵一样,银行董事长也会想:“如果我不断的增发股票,让全国所有的老百姓都来买我的股票,那我掌管的银行不就是全国人民的银行?我不就成了全国人民金钱的大将军,拥有全国人民金钱的统治权?这个时候,我如果贪污个百分点都是天文数字。就算不贪污,搞个超级高薪也是小儿科,谁叫我是超级大将军呢?”
所以,真的不喜欢那种不断的用股权融资,却拿着高薪的管理层。他们这是在拉人头,有点像传销。从这方面来讲,片仔癀的确不错,难怪它要上百元,创新高!
其三,经过这些年的股权大融资,中国的银行已经得了超级肥胖症(国有四大行市值世界靠前),加上差异化不明显(容易同涨同跌),所以没有大资金(大牛市)还真举不起这个大胖子。
其四,如果银行肥胖得不能投机(权重太大),那就只能投资了。从银行的分红率来看,接近于银行的定期利率,看起来不错。但如果这边股权融资,那边股东分红,感觉就像“傻羊羊”剪自己的羊毛分给自己一样,还要给“剪毛师”工钱(红利税),感觉怪怪的,这样还不如买高息债券,至少它剪的不是自己的羊毛!
综上所述,银行股起动的临界点是:经济好转、不再股权融资、大牛市的到来、不融资下的高分红。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四点都不确定,低估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另外,大家都争着当银行的管理或将军(银行薪水高),而不愿当银行的股东或士兵(管理层持股特少),是否预似着股东回报太低、而管理回报太高?还有,很多银行跌破净资产,而银行却不愿回购,是否预似着管理层只想拉人头(增发),而不愿减人头(回购)?唉,人性使然,哪个将军不希望全民兼兵呢?这就是银行股的悲哀!(注:这不是攻击银行,本人重仓银行,只是在反思银行到底怎么了?)
那么,银行现在低估的程度是否合理?我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觉得没必须追涨,因为它启动的临界点:经济好转、不再股权融资、不融资下的高分红、大牛市,都不太确定。
所以朋友们:如果看好就慢慢低吸吧,不建议追涨。这就是我对“低估投资”的理解!
另外,我觉得“低估投资”的兴起,应该在“成长投资”无以为续的情况下发生。为什么?因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东还在风光,河西哪有魅力?
其实资本市场就是一个世界,只不够它现在处于最原始的阶段。这里有动物之王的老虎(资金雄厚,力大无比),它走到哪里哪里涨。也有森林之王的狮子(专注一个点,力大无比),自称涨停板赶死队。还有各种无主见的小动物(散户),它们有时狐假虎威,有时吓得屁股尿淋。
当然,在这原始世界里,还有我们的祖宗“智人”也在与老虎狮子们搏弈。他们的力气也许很小(资金薄弱),但他们勤于思考(知道要走价值投资),善于制造工具与武器(如交易纪律、资产配置、与人合作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敢确定“智人”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最后统治着整个资本市场。到那时,老虎、狮子及其它小动物一看到“智人”就会说:“哇,那就是神,是股神”!就像我们看到巴菲特一样。可巴菲特却说:“我是人,不是神”!
如果将来资本市场真会被“智人”统治,那我们真该用心研究下“智人”的需求,看他们喜欢喝什么酒?吃什么药?这样我们才能跟着发财!
根据研究,我发现“智人”喜欢二道菜:一道是低估(投资),一道是成长(投资)。他们最讨厌高估与衰退!另外,他们非常自信,喜欢集中投资,这就导致了“低估投资”与“成长投资”的翘翘板效应,所以我才说:低估投资的临界点最好在成长投资无以为续的情况下。
那么以“酒、药”为代表的成长投资,什么情况下会无以为续呢?它的临界点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它为什么高估?(下篇待续……)
胡春波书于广州
前一篇:二月回忆38:叶女人之无聊
后一篇:二月回忆39:上证指数185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