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衔泥到我家——(2021.04.19.《扬州晚报》“东关街”)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文
| 苏宝大
三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连燕子也赖在了南国,观望着这个冷暖交替的春天,迟迟不愿飞越江北来。
到了四月,天气放晴,暖阳似金。在生机盎然的田埂上,放眼四周,耐不住春姑娘柔情似水的挽留,桃花迫不及待地慢慢收敛了。而金黄耀眼的油菜花,正闹哄哄起劲地又猛然地开放着。那沉积的花香,随着微风轻轻地漂浮于空中,再灌入到鼻腔,犹如珍贵的麝香味,闻着养人又养肺,哦,春天真正的好,让人浑身舒服。
庭院里,一条晒衣绳上,三两只活泼泼的燕子,已经落脚在了上面,正逸逸当当梳理光滑的羽毛。然后,抖擞翅膀,舒展胫骨,叽叽喳喳,呢喃嚥语,好似正在开着家庭小会,商讨着做窠的方案。燕子欢叫,人欢乐,让沉寂了一冬的庭院,顿生了一丝的生机。燕子向我们报告春天的信息来了。
燕子刚落脚到我家的门前,并不急于做窠,而只在庭院前,盘绕飞行数日。过了些时日,有燕子开始衔泥来到我家的屋檐下了,燕子做窠正式开始。
燕子在家乡人的眼中属吉祥物,人见人爱。燕子又是喜欢在有朝阳又安静的场所安家做窠,并产卵孵育着后代。燕子一旦选对了做窠的场所,就会很难再将它赶走。
但善良又好客的家乡人,也从来不会轻易的无缘无故地赶跑在自家屋檐下做窠的燕子的。因为世世代代流传有这样的说法:“燕子驻家喜事多”、“燕子不进恶家门”。更有悬乎一说的,燕子如若意外死在家门口,是为主人挡灾的。所以,家家不但不会赶跑燕子做窠,而且都期望能在温暖的春天里,在自家的屋檐下做上几窝子的燕子窠。小时候一旦有燕子来到我家做窠,母亲总会再三叮嘱或者说警告我们:谁打燕子,谁会肚疼、眼瞎。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能悟出不少的道理。母亲曾经告诉我们,燕子在哪家屋檐下做窠,证明这一家人至少是善良的,没做过恶事或亏心事。母亲还告诉我们,燕子也是象征着家庭的美满与和谐。因燕子忠诚,一生一配偶。如夫妻燕子某一只遇到意外伤亡,另一只会极度悲伤。我幼年时,在连环画上就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惨景:“燕子妈妈伤亡,燕子爸爸移情别恋,又领回一只母燕子回来,向巢穴内的小燕子们喂食。可小燕子们都拒绝了进食。结果没几天,窠里的小燕子都死了。”那时我虽然很小,但看了还是挺悲伤的。
某日发现,我家屋檐的走廊里,从东到西一溜子排立着三只的燕子窠。
一段时间后,再从燕子们落脚在了门前的晒衣绳上,它们那份轻松又闲适来看,无异于一对新婚夫妇刚刚亲手营造完毕的洞房一样愉悦。日后,它们就在那温暖的巢穴里,舒适惬意,唧唧我我,谈情说爱,孵育后代。自从燕子的窠做好后,我天天目睹着燕子们快乐地飞进飞出。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中间的一只巢穴内,率先孵出了小雏燕。它们在巢里,探头探闹,叽叽叽叽,露出嫩黄嫩黄的小嘴丫,在争抢着从燕妈妈的嘴里吐出来的食物。
又过了段时日,有几只胆大的小雏燕已经跃跃欲试站在了窠沿的边上,抖擞它的小翅膀。
后来,小雏燕天天在长大,黄嘴丫也一天天褪去,小燕子们再也不想赖在窠里,吃饱后就会使劲地扇动着小翅膀,跃跃欲试总想早日飞出巢穴。
再后来,小燕子们真的非常勇敢,它们一只一只都成功地飞出了巢穴。
就这样的年复一年,燕子在我家的房梁上,屋檐下,走廊里,孵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小燕子。
一晃,天就转凉了。燕子们又开始清闲了。又和春天一样,它们纷纷落在门前的晒衣绳上,路边的电力导线上。那一排排一只只黑褐色的老燕子和小燕子,又在叽叽喳喳商量着什么。看来,燕子们又要长途跋涉,越过千山万水,准备飞往遥远的南国过冬去了。
燕子一生一世,来来回回,飞越万里。南方一个家,北方一个家,燕子永远不会飞错。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新燕》诗中就告诉了我们:“将补旧巢缺,不嫌贫屋归……”
很长一段时间后,天气渐渐凉了。我猛然抬头发现,屋檐的走廊下,只剩下了三个空落落的燕子窠。庭院里,突然变得冷静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