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行
长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56
  • 关注人气:3,1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樟柯的电影艺术

(2018-09-17 00:06:42)
标签:

贾樟柯

电影

艺术

分类: 娱乐圈与明星

似乎永远与同年人格格不入,已经极少看中国的电影了,一向觉得中国的电影太差,浪费时间,太没意义,甚至随着时间也并没有半点进步的迹象,或者某些方面还在退步。然而看了贾樟柯的电影,觉得,原来中国的电影还有希望,还有厉害之所在。

严格的来说,很难直接将贾樟柯的电影叫作电影,因为贾樟柯的作品不少是短片或纪录片,连在我看来真正电影形式的影视作品也有很强的纪录片和短片式的风格。但我想,这不应该成为一个被“褒”或“贬”的理由,好比文学中,不能说小说这种文体的作品一定比散文好。

贾樟柯拍电影二十年有余,可太多中国人却不曾看过他的电影,对他不甚熟悉,或者只看过他的《山河故人》,而《山河故人》在我看来,算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弱的作品的行列。故此,不少人一定是认为此为他的作品比较差的缘故。当然是一种谬见。贾樟柯的电影早在圈内便受到一致好评,且不少文化人士亦对他大加赞赏和推崇,比如陈丹青等。贾樟柯的作品大多不为人所知,原因大概有三种。其一:贾樟柯的作品大多涉及到历史和事件的真相,往往触及执政者的神经,在一个接受不了真相与真实的社会里,理所当然大多作品都遇到审核的问题,便是无法在中国上映,中国这样的消息又传播得少,也自然就难被知道。但他的电影却在国外屡屡上映,并且屡屡获得国外的大奖和提名。其二:那些口中说着不取悦观众的导演或演员大多是胡扯,而贾樟柯是真的从不取悦观众,或者考虑的成分极少。贾樟柯的电影语言绝大多数是方言,他不管语言是否更能让观众更好更快的融入进他的电影里面。他不管电影的时长,因此,他的电影基本都在两个小时左右。虽然他的电影基本是小投资电影,但投资不一定特指钱,时间也意味着成本。更多的心思没有放在考虑观众的需求上,也没有放在商业考虑上,对于题材别人是否喜欢,情节是否博人眼球,有的东西做得太深别人是否难懂都考虑甚少。所以他还从不请什么当红明星,也不刻意邀请长得好看的年轻演员,他的很多电影的一号主演,二号三号主演甚至都在请一些非专业的演员,并且绝大多数电影的女主角都由他的老婆包揽。当然,要驾驭非专业演员本就是一种能力。电影的画面或画质呢?基本也不显干净。但只要耐着性子看完他的作品,便能发现他的思想的深度。其三:中国的观众的问题。因为中国人基本极少关注什么文化,更别谈什么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老一点的人没有到电影院掏几十块钱看电影的习惯和消费观,而年轻人大多都是什么“小奶狗”、“萌萌哒”、“小哥哥”、“小姐姐”之类的,生活和思想根本就不着地,故此,贾樟柯关注生活的表现得很深的电影艺术,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莫名其妙。演员和市场也总是应和着那些娇痴。在大环境中,也有看着本来有潜力的演员,但在大环境中本来的希望也被带偏了,当然,一个能被大环境带偏的演员,即使没有这样的大环境,他最多不过能成为一位还算不错的演员,要成为一位卓越的人物,便是没有那样的大环境也不可能。

贾樟柯一定不存在作品和能力上的问题。

贾樟柯的电影极少有人物外貌的特写,特别是他早期的作品,比如一个银幕只装满了一个人,或者镜头大量的只对准某个演员的某个好看的部位等,如同人,追求的是内在的知识、道德修为,而并非成天掰着自己的脸看来看去。跟我们平素看到的电影呈现落落寡合。他电影里的人物总是在设定的环境之中,而不是贴着银幕的。他也不刻意的用音乐去渲染气氛或节奏,只是让故事自然或合乎逻辑的往前推延着走。他电影中表现的问题极为深刻,与太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三峡好人》中,当地的人们在面临着三峡移民搬迁,此后又再也没有了拆迁后的生活和工作的迷惘,作为山西人,又最终见到了前妻,此时男一号韩三明准备回山西,本是离别之际,但与他一般苦命的重庆人问起韩三明山西是否好挣钱。当那些重庆人表示要跟韩三明一起去山西挖煤的时候,韩三明表示山西都是黑煤矿,很多人下了矿井便不知道是否能再上去的时候,破屋棚里的人一个也没有说话,镜头没有再继续下去,但到最终韩三明回山西的时候,所有的人只留下一个个背着行囊与韩三明一起离开的背影,在一般电影看来此时绝对要用以强烈的哀伤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和烘托情节,但贾樟柯并没有如此的做,却又如此深切地带着悲悯之心表达了当时的人们生活的疾苦。比如《小武》中,一位没有任何背景和才能的人在当时的时代一定是一辈子绝不会有希望出人头地的,无奈作了扒手,本就缺少精神关怀的小武,在彻底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同时最终又落入了民警之手,一位民警在去一个地方办事儿的时候,将他铐在了路边的拉线上,所有街上的人都围拢和投来的目光让他无处遁形,羞愧之心让他站着的身子蹲下,又不停地将头埋进两臂之下。当然,让他逃不了又脱不掉的还有他失去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失无所失的人生。电影便如此完了,除了故事,没有用任何其他技巧去突显,或许反而弄巧成拙。特殊的时代,所谓的“坏人”并不一定真的有多坏,小武并没有被描述出一个十恶不赦的绝对坏或绝对好的人物,作品所表现的一切又如此直抵人心。《天注定》中,也是最后一幕,戏台下是一个个仰着头看戏的人,而戏台上的穷苦的人正在含冤,被官府呵斥,很好的隐喻了人们在生活中把真实生活也当戏剧看待,都不置一词,保持缄默的状况。最主要的是电影完的时候最后现了一段话点出了主题:人人生而有罪,活在大染缸中,人人猥琐旁观,人人凌弱欺善,人人相互残害,人人颟顸顽愚,罪业更重,罪孽更深,我有罪,我们有罪,忏悔吧!等等,贾樟柯的电影里面太多的情节都感人肺腑,震撼心灵。让人知道一个人不易被感动或许不过是作品出了问题而已。

贾樟柯的电影艺术

贾樟柯的电影是那样的真实,以致于很多电影表现的是多年前的事情的场景或者更早时间前的人们的生活,几乎无不叫人产生切身感受,他的电影让人如同置身其中,甚至跟观众记忆中的场面一模一样。可见用心。他从不追求电影的量或速度,他的每一部电影见他的采访便可知道,他都是在做太多的文化工作,大量的实地考察,长时间的心里思量,创作剧本又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和,后方才决定动机的。不刻意考虑人物的突出,不多考虑审核和市场或观众的问题,只求作品的好,一个作品不是一个人的秀。不求个人人物的突出,认真、热爱,关注生活,关注普通大众的疾苦,加能力的具备,他是真正在做艺术的人,他的作品是真正对人们社会、生活和思想起着作用的作品。如同托尔斯泰,不过多考虑收入和个人安危,只要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别说在自己的国家被禁,纵使是在海外也被禁,仍不改其志,当然一步一步都出现了深刻和让人共鸣的作品。

倘若中国的电影工业、审核、市场、观众等皆如欧美,贾樟柯一定是斯皮尔伯格一样的人物。有的推测只不过是推测,而有的推测却可以是结果,可以是答案,可以当作真相来看待。

贾樟柯的电影像是一部部现实主义严肃文学作品,对人的生活和精神起着巨大又长久的作品,不是那些看后就不会再看第二遍,看了就不会被谈论、记住的没有时间寿命的电影,恰如一个人的记忆太多,关键还是在于记忆犹新的记忆。

贾樟柯又一部新的电影终于能再次在中国的荧幕上上映了,看了《江湖儿女》的预告片,似乎与他之前的风格有所变化,更接近我们所熟知的电影风格了,好像面部特写也逐渐更多了起来,不知是否如《三河故人》一样,只有那样的作品中国才让上映?或者还是妥协而随流了?时间是说明。

贾樟柯的电影艺术

 

 

 


 

                 2018913日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