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子琪营养师
苏子琪营养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72
  • 关注人气: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过食品标签看甜点

(2013-03-28 22:02:42)
标签:

健康

                  透过食品标签看甜点

http://s10/bmiddle/b74afa81td8fce2244639&690
        记得儿时,母亲偶尔会买一些甜点回家犒劳我们姐弟几个,回想起来,真是格外香甜。

     一般糕点类食品都是以米粉或面粉、糖、油脂、鸡蛋、牛乳等为主要材料,再配以各种馅料、调味品和其它辅料,做成各种各样的人们喜爱的形状,然后经过烤、炸、蒸、炒等工艺加工成油酥类、油炸类、酥皮类、蒸糕类、炉糕类、混糖类、浆皮类和其他类等八大类糕点。又分为京、津、苏、广、潮、西点等多个流派。

     在蛋糕、饼干、蛋黄派等糕点类食品的配料表中,一般都标有“氢化植物油”或“氢化大豆油”、“氢化棕榈油”,也叫“植物奶油”。那么这些糕点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含有反式脂肪酸。另外糕点加工过程中加入的黄油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良好来源,其中的黄色来自胡萝卜素,但黄油中也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对于这类含反式脂肪酸和黄油的糕点如果摄入过多,会增加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有些糕点看上非常漂亮,口感也很好,其中可能就添加了乳化剂、起酥油、泡打粉、着色剂等添加剂,起酥油的成分为棕榈油和氢化植物油,容易使人产生肥胖等慢性病,泡打粉中含有的明矾等膨松剂如果超标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绝大多数糕点中含糖量高,虽然甜食并不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长期大量摄入甜食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造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紊乱,引起人体内分泌失调,进而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老年性白内障、龋齿、近视、佝偻病、缺钙、骨质疏松、性格暴躁等等。过多的甜食还会使人体的血液趋于酸性,导致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降低。

      那么,糖类对人体有些什么好处呢?

      当人体产生低血糖症状,眼前发黑时,吃少量的糖或马上喝一杯糖水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血糖。如果你来不及吃早饭,快到中午时会感到头昏,思维和工作能力下降,赶快吃点甜食,可快速恢复正常。

     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之前补充一些含糖饮料,可使他们的运动能力增强;剧烈运动之后也可以吃一些糖来消除疲劳。如果你在外旅游,不能正常用餐,甜食能够很好地缓解我们的饥饿感;当你正在紧张的工作,感觉注意力不够集中,也可以少量吃糖来恢复大脑的功能。

     人们往往希望在健康和甜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那么红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红糖也叫“褐糖”或“黑糖”,红糖富含钙、铁、钾、镁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而且中医认为红糖有活血化淤、温中散寒的作用。但口干舌燥、经常上火的人要少吃红糖。

    另外,还有一种寡糖,如棉籽糖、水苏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等。其甜度只有蔗糖的30%60%。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易被大肠双歧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能很好地改善人体的便秘等症状。同时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部分代替蔗糖应用于清凉饮料、酸奶、乳酸菌饮料、冰淇淋、面包、糕点、糖果和巧克力等食品中。

    还有如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麦芽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其甜度和蔗糖相等。但其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作为甜味剂常用于糖尿病人的专用食品中,不升高血糖,还能预防龋齿的发生。但每天的食用量也不宜超过20克,因为糖醇类甜味剂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摄入多会引起腹泻。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当我们走进超市时,一定针对自己的需要,认真看食品标签,选择真正适合我们的甜点,再在合适的时间吃合适的量,来保证我们的健康和人体需要。

                                     

                                      苏子琪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庭、儿 童营养师

                             联系电话:13011685203

                               Q1296860114

                             新浪微博:@苏子琪营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