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视觉感知养育的美术核心素养

(2018-02-04 11:54:37)
分类: 心的感悟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公布了已经推出近3年之久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尹少淳先生一直在全国范围各类美术教师培训中讲核心素养的专题,而且是反复从不同的视角来讲,不知美术教师们是否明白一些。

回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2年版)》第一句话,虽然教育部马上就要启动修订了,但标准中的很多论点是相当准确的。例如,开篇:

“美术课程是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特征。”

这句话很多美术教师没有认真思考,没有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当下我国基础美术课程中虽然有着相当繁荣的表征,但学生真正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了吗?不见得!

感知视觉形象,理解视觉形象,创造视觉形象,这是美术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理解上述的论点呢?以下是某读者看了我以前的书之后,在博客给我发的问问题的“纸条”:

关于不给范画而给大量美术欣赏,我的理解,其实并不是不给范画,相反,而是给大量范画,对不对?大量的美术欣赏不就是看大量的范画嘛?然后,学生看的多了,思路打开了,自然会从中挑选符合自己胃口的进行模仿,而模仿必然会融入一些自身特色,这样学生的作品必定会让人眼前一亮。我的理解对不对?

虽然已经回复他,但需要再次阐释。我所倡导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其理解偏差在于,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是引导孩子们感知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理解不同的视觉形象。当一个孩子由幼儿期的34岁开始,如果幼儿教师能够每天都以人类历史上丰富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活动,实施于日常的幼儿园生活里,当到了小学之后,小学美术教师依旧在每周为数二节的美术课例继续深化欣赏,这些经历的眼睛视觉审美熏陶的孩子,如果在教师的某教学指令发出后,其创造出的视觉形象必然带有大量美术欣赏活动之后视网膜里的残存视觉记忆,这些视觉记忆是孩子们创作的图像基础,这是基础美术课程需要始终把握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实施的必须过程。但是,大多数的美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第一条:图像识读,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一生所需求的视觉感知力,必须要经历充分的、有意识的锻炼过程。人的眼睛如果仅仅看日常生活里的物象,不看博物馆里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图像,其脑海中必然是属于艺术文化图像的沙漠地带。为何在幼儿园要倡导阅读图画书(绘本),就是这样的道理。阅读图画书(绘本),并非仅仅是听故事,更重要的是眼睛的视觉思维转变。现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图画书教学活动,就违背了图像识读的目标,仅停留在听故事的初级阶段。实际上,图像记忆、存留、融合思维方式的影响力量远大于阅读文字。

有了“图像识读”能力的改变,其“审美判断”这一素养的积累必然也发生变化,跟随而来的“文化理解”就会逐渐深化,深刻理解上述的论点,方可以提升孩子的整体能力。某读者在博客发的“纸条”那种认识就太表面了,甚至是太不明白美术学习究竟需要如何展开了。

任何儿童都有着原发性的美术表现能力。当美术欣赏的课时足够支撑其思维方法变化的时候,其笔下、其手中的造型自然就有了惊人的样态,作业的水准说其“专业”、说其“学科”也就很自然了。

 http://s3/mw690/003m01Uszy7hUdhft9E42&690

两幅梵高作品局部,是相当重要的图像识读过程,孩子们从小就需要对其如何表现、为何这样表现有所认识和理解。
http://s13/mw690/003m01Uszy7hUdhZuMc2c&690

 http://s6/mw690/003m01Uszy7hUdr1pfTc5&690


 对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更重要,如何看明白中国美术作品的表现,是孩子们特别需要从小积累下的一种能力。

http://s2/mw690/003m01Uszy7hUdGJnDX21&690
对民间美术的图像识读,更是孩子们需要逐渐练习后形成的能力。不能光看表面,认识了文化意义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